每日雜誌|6年僅發11牌 私營龕場頻申改土地用途無限「復活」

2023-11-22 08:00

私營龕場發牌進度緩慢,過去6年只發出11個牌照。
私營龕場發牌進度緩慢,過去6年只發出11個牌照。

早前政府決定擱置沙嶺骨灰安置所計劃,令龕位供應量再受關注。現時私營骨灰龕場須領牌才可出售或出租新龕位,惟當局發牌進度緩慢,過去6年只發出11個牌照,准予營運。大埔有正申請牌照的私營龕場,竟於11年內4度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今年的申請一如以往再被否決,據知城規會以涉事龕場毗連民居,不符原有規劃等因素拒絕。有關注團體指,個別龕場利用城規會未就更改土地用途申請設上限的漏洞,反覆作出申請以延長豁免期限,無限「輪迴」,盼當局堵塞漏洞。 

針對10多年前公營骨灰龕位不足所衍生的私營骨灰龕場亂象,當局制訂的《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於2017年中生效,同年9月成立「私營骨灰安置所發牌委員會」,落實規管私營龕場。

法例下,龕場須領牌才可出售或出租新龕位,未領牌者可申請「豁免書」或「牌照」。未獲發「豁免書」或「牌照」的龕場,須申請「暫免法律責任書」才可繼續經營,惟亦不可出售或出租新龕位。發牌委員會接獲涉及147間私營骨灰龕場,合共166宗申請,過去6年當局只批出11個私營龕場牌照、3份豁免書,82宗「原則上同意牌照/豁免書申請」,另有50宗申請被拒絕及撤回,包括至少28宗遭拒絕個案,及1宗申請尚待審議。

當局於2017年立法監管私營龕場。
當局於2017年立法監管私營龕場。

最多6年暫免法律責任

現時部分申請「暫免法律責任書」的龕場,會獲發「原則上同意暫免法律責任書」,意味其申請尚具爭議,如未通過城規會的審議,以及土地、規劃、建築物、消防安全及環境影響等法例要求,可於暫免法律責任的3年期限內完善補足,期間部門不能執法,3年期限一般可延長一次。

殯儀業指,留意到有個別取得「原則上同意暫免法律責任書」的龕場,看準城規會未有就申請更改土地用途的次數設限,往往反覆作出申請,試圖闖關,藉此向私營骨灰安置所發牌委員會展示其「誠意」,有意改善設施,盼於暫免法律責任書3年期限屆滿後,提出申請延期可獲「加分」,如獲最多的6年期限,變相取得「免死金牌」。

大埔錦山一帶共有6間私營龕場,其中位於錦山村內的「祥霞精舍」,正申請龕場牌照,並於2021年底獲「原則上同意暫免法律責任書申請」。該龕場於過去11年內,4度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盼將所在地由原屬的「鄉村式發展」,改為「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用地,以符合《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要求,預期興建1700個龕位,存放3800多份骨灰。

翻查文件,該龕場首次申請於2012年11月,翌年11月遭城規會否決,原因是「鄉村式發展」用地是供原居民興建小型屋宇,擔心立下更改用途的先例,其他拒絕因素包括交通問題、破壞鄉村環境,以及恐滋擾民居等。

「祥霞精舍」過去11年內4度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
「祥霞精舍」過去11年內4度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

大埔區議員毛家俊指,其後祥霞精舍再嘗試同類申請,惟先於2020年5月被城規會否決,至2021年3月則由營辦方自行撤回。今年3月,城規會第4次接獲祥霞精舍的同類申請,毛指,每次申請只是輕微修改內容,今次營辦方聲稱於清明節及重陽節等祭祖節日不營業,又採預約拜訪制,以防聚集大批人群,卻未提探訪限額及有無第三方監察等細節。

一直跟進私營骨灰龕場營運亂象的「各界關注骨灰龕法案大聯盟」召集人謝世傑指,此次祥霞精舍的申請有些取巧,因其申請表上未提到過去被城規會否決的紀錄。

交通混亂影響村民

近日城規會審議該申請,最終亦以興建龕場有違原本規劃,及擔心立下更改「鄉村式發展」地帶用途的先例再度否決。謝指,同位於錦山村內的佛教長霞淨院,可提供1.1多萬個骨灰位,存放2.2萬份骨灰,其營辦方亦於過去3年3度提出申請,由「鄉村式發展」地帶改為「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但先後遭拒絕及自行撤回。

至於其餘4間私營龕場,包括半春園、常寂園、般若精舍及靈顯法院也正申請龕場牌照,但地點上與民居有距離,當中靈顯法院及常寂園已獲城規會批准改變土地用途。

錦山村村民Jacky稱,祥霞精舍所在地原是民居,直至2007年轉售後才轉為骨灰龕,並開始營運及銷售。他說,原居民本身有認可殯葬區,但祥霞精舍及附近的佛教長霞淨院規模龐大,明顯是經營商業模式的大型龕場,早年經營已帶來交通問題,亦衍生陌生人出入的治安問題,直至《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生效,兩間龕場未再出售新龕位,情況才停止惡化。

對龕場就改變土地用途無限申請,他已感「麻木」,但會繼續「企硬」,希望生活環境回歸平靜。

沙嶺骨灰安置所計劃被擱置,殯儀業擔心再現炒賣二手龕位歪風。
沙嶺骨灰安置所計劃被擱置,殯儀業擔心再現炒賣二手龕位歪風。


同樣正申請龕場牌照、位於沙田道風山的淨土園,近年清明節常出現交通混亂,該議題更一度被搬上立法會討論。謝世傑指,交通問題一直是城規會審批的考量重點,而淨土園亦至少3次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但每次都自行撤回,未經正式審議。

知情人士指,淨土園所在地段不准存放「人類遺骸」,部分地段不可豎立構築物,質疑該龕場違反地契條款,若其龕場牌照申請否決,當局便可即時執法取締。

倡設申請上限堵漏洞

對個別龕場屢次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謝世傑指,城規會的審批嚴謹,並基於公平原則,每當收到申請都會諮詢及審議,導致出現申請「無限復活,無限輪迴」的情況。毛家俊建議規劃署限制申請人就同一用地的申請次數,另外亦就同一用地的重複申請設下時限,令申請人無法短時間內重複提交相同的申請。

就祥霞精舍及佛教長霞淨院多次作出同類更改土地用途的申請,本報曾致電查詢其原因,但未獲回覆。

有殯儀業人士指,雖然未來數年公營龕位供應足夠,但擔心可提供20萬龕位的沙嶺骨灰安置所計劃被擱置,5至10年後的公營龕位恐現緊張,促當局加快審批私營龕位牌照工作,避免再現早年炒賣二手龕位的「歪風」。

殯儀業界指,全港只有不足130個靈堂。
殯儀業界指,全港只有不足130個靈堂。

靈堂貴又少 中午設靈壓縮時間

除了龕位供應令人關注,殯儀業指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加劇,靈堂不足的問題將很快浮現,亦無可避免衍生靈堂費用上升等問題。

現時本港每年平均逾5萬人離世,政府更預計到2038年死亡人數將增至近7.4萬人,即每日死亡人數由約130人增至近200人。然而,現時全港殯儀館只提供不足130個靈堂,殯儀業商會副理事長鄭志傑指,現時情況是「10個煲得9個蓋」,先人出殯要輪候1個月是等閒事,更有極端個案需輪候7星期,甚至2個月,曾有家屬因未能長期留港而無法出席至親喪禮,成為憾事。

有殯儀館業界人士指,當初寄望附設殯儀館的沙嶺超級殯葬城可解決靈堂不足的問題,但其後當局取消於殯葬城建殯儀館,令希望落空。他指,籌建殯儀館需時,由選址、諮詢到動工至少8至10年,未聞要興建新的殯儀館,即使現時開始籌劃,仍難以解決靈堂不足的問題。

鄭志傑則指,面對靈堂供不應求,去年靈堂收費平均加價8%,而近年加價較頻密,由幾年加價一次,到去年是相隔一年半便加價,現時最低消費達3000元。

鄭又指,近年殯儀館提供中午設靈及出殯的服務,將傳統晚上設靈守夜、翌日大殮舉殯的方式,濃縮至中午11時至下午3時多進行,期間不設晚上守夜,好處是可善用殯儀館靈堂設施,增加殯儀館收入,但未能紓緩整體加租壓力,長遠應盡快增建殯儀館。

過去不少人請俗稱「長生店」的持牌殮葬商暫存先人骨灰。
過去不少人請俗稱「長生店」的持牌殮葬商暫存先人骨灰。

輪候公營龕位需時 家屬改用綠色殯葬

近年流行綠色殯葬,有關注團體指,面對人口老化大趨勢,不使用龕位的綠色殯葬更見環保,值得推廣。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早前指,採用綠色殯葬的宗數由2013年約3400宗,上升至去年約9400宗,升幅接近3倍。據了解,市民主要選擇撤灰於紀念花園,約佔死亡人數的18.4%,估計與市民逐漸接受該觀念有關。

「各界關注骨灰龕法案大聯盟」召集人謝世傑亦認同,長遠需推廣綠色殯葬,以紓緩對公私營龕位需求的壓力。他亦留意到,近年有私營龕場結業,有市民需要取回家屬的骨灰,但因輪候合心意的公營龕位需時,改為選擇綠色殯葬,相信有助提高綠色殯葬的使用率,建議當局加強宣傳,讓更多市民採用。

記者:關英傑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