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論壇︱諾獎得主走進李兆基書院 與逾400中學生分享科研心路歷程

2023-11-17 18:36

由李兆基基金全額贊助的首屆香港桂冠論壇連日舉行多場專題演講及研討會等交流活動,今日(17日)舉行全港首次的邵逸夫獎得獎者與中學生對話。
由李兆基基金全額贊助的首屆香港桂冠論壇連日舉行多場專題演講及研討會等交流活動,今日(17日)舉行全港首次的邵逸夫獎得獎者與中學生對話。

由李兆基基金全額贊助的首屆香港桂冠論壇連日舉行多場專題演講及研討會等交流活動,今日(17日)舉行全港首次的邵逸夫獎得獎者與中學生對話。其中,發現黑洞、諾貝爾獎和邵逸夫獎雙料得主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舍(Reinhard Genzel)和另外3名邵逸夫獎得主到訪了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與逾400名來自新界西的中學生交流。

4名邵逸夫獎得獎者到訪了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與逾400名來自新界西的中學生交流。
4名邵逸夫獎得獎者到訪了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與逾400名來自新界西的中學生交流。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舍與一眾中學生分享自己醉心科研的原因。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舍與一眾中學生分享自己醉心科研的原因。
4名邵逸夫獎得獎者,包括萊因哈德.根舍(左二)、彼德.格林伯格(左三)、弗朗茲-烏爾里奇.哈特爾(右二)和傑夫・奇格(右一)與學生交流,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人生經歷和見解。
4名邵逸夫獎得獎者,包括萊因哈德.根舍(左二)、彼德.格林伯格(左三)、弗朗茲-烏爾里奇.哈特爾(右二)和傑夫・奇格(右一)與學生交流,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人生經歷和見解。
4名邵逸夫獎得獎者,包括萊因哈德.根舍(左二)、彼德.格林伯格(左三)、弗朗茲-烏爾里奇.哈特爾(右二)和傑夫・奇格(右一)與學生交流,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人生經歷和見解。
4名邵逸夫獎得獎者,包括萊因哈德.根舍(左二)、彼德.格林伯格(左三)、弗朗茲-烏爾里奇.哈特爾(右二)和傑夫・奇格(右一)與學生交流,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人生經歷和見解。
中五學生鍾子聰(左)和蔡嘉蔚(右)。
中五學生鍾子聰(左)和蔡嘉蔚(右)。

同學們都積極向科學家「偷師」,了解他們的研究成果、人生經歷和見解,啟發他們對科研的興趣。有學生向科學家了解他們醉心科研的原因,萊因哈德.根舍表示,小時候的志願是成為奧運標槍運動員,但在16歲時,同樣是物理學家的父親向他展示如何製造光譜儀,激發了他對實驗物理學的興趣和熱情。他自此對銀河系中心進行長年累月的觀測,最終成功發現並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

有學生問及另一位參與會面的科學家、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得主傑夫.奇格(Jeff Cheeger)在研究生涯遇過什麼困難。他提到,自己研究路上並非一帆風順,更一度懷疑自己不能夠再有新的構思,「差不多每個科學家都會告訴你至少90%的想法不會成功,所以你需要學習如何面對,要對研究保持熱誠,一直繼續努力研究。或許,你需以年計才能解決問題。我其中一個研究早在50年前開始,我相信我快要得到成果了。」一同出席的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彼德.格林伯格(Peter Greenberg)則認為,「科學是一種挑戰,去找出一些人們未知道的事。」他指,雖然不是人人都對其研究有興趣,但感恩沿途有志同道合的同伴,一同尋找答案。

參與是次活動的中五學生蔡嘉蔚指,今次交流讓她明白世界上仍有很多領域未被探索,希望未來也能像傑出科學家一樣,參與科學研究,貢獻世界。她又明白到在科研路上,努力未必成功。同樣就讀中五的鍾子聰則從科學家堅持研究的經歷中,提醒自己不要被目前的困難所限。

恒基地產代表亦有出席今次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李兆基基金和恒基地產有相同的願景,一直致力培育年青人,幫助他們發揮無限潛能,期望他們為香港、國家以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首屆香港桂冠論壇由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主辦,李兆基基金全額贊助,匯聚世界各地科學菁英,包括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領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20 多位邵逸夫獎得獎者、傑出科學家,以及全球來自近30個不同國家及地區、近200名青年科學家,是一場激勵跨世代、跨文化、跨領域交流的嶄新世界級科學盛會。除了是次活動外,桂冠論壇同日亦安排了一批年輕科學家到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參觀,參加者到訪實驗室並與 多位學者交流,讓他們有機會探索從基礎科學到拯救生命的科技。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