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3|陳茂波:各措施經常支開支數十億元 無計劃調高薪俸稅、利得稅

2023-10-26 16:08

陳茂波預料本港第三季外圍經濟環境將持續艱難 。陳極彰攝
陳茂波預料本港第三季外圍經濟環境將持續艱難 。陳極彰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6日)在解說《施政報告》中推動經濟、金融及物業需求措施時指,本港是細小且全面開放的經濟體,極受外圍及內地經濟環境影響,坦言在今年第三季,經濟環境持續困難,面對利率持續上升,影響貨物需求,某程度上打擊巿場信心,且歐美貨幣政策估計持續偏緊,巿場估計持續時間較預期更長,加上地緣政治局勢持續升溫,均為經濟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對今年財政赤字會否因推行多項減稅措施擴大,陳茂波指,今年《施政報告》措施涉每年經常性開支約數十億元,他承認今年赤字會較年初《財政預算案》的估算為高,主要是因印花稅及賣地等收入下降。

陳茂波與許正宇、丘應樺及何永賢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陳茂波與許正宇、丘應樺及何永賢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陳茂波與許正宇、丘應樺及何永賢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陳茂波與許正宇、丘應樺及何永賢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陳茂波、許正宇、丘應樺及何永賢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陳茂波、許正宇、丘應樺及何永賢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出席《施政報告》政策簡介會。陳極彰攝

陳茂波指,香港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2.2%,第三季亦有增長,但速度較預期慢。目前旅遊業正在復蘇,第三季日均旅客人次達11.3萬,約為2018年同期的65%,酒店入住率升至近9成。惟因外部需求持續疲弱,貨物出口續跌,7至8月商品出口貨值按年跌6.2%,但固定資產已扭轉跌勢,並在第3季強力反彈。勞工巿場亦向好,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由第2季2.9%再降至第3季2.8%,通脹率同期由1.7%降至1.7%。

但陳茂波提及,今年9月樓價較2021年同期歷史高位跌約17%,成交量由2021年上半年月均6,700宗,逐步下跌至今年首季的4,700宗、次季的4100宗,及第3季的3,100宗,但認為反映巿場無出現恐慌性拋售。而一手樓供應在未來3、4年預期持續在10.7萬個的高水平,今年起計5年內料年均有逾1.9萬個單位落成。另股巿因受地緣政局及高利率等因素影響,預期會持續受壓。

稱毋須執著某一年盈餘或赤字

對今年財政赤字會否因推行多項減稅措施擴大,陳茂波指,今年《施政》措施涉每年經常性開支約數十億元;至於當中的投資未來的基設施,則由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就個別項目部置籌務融資安排。他承認今年赤字會較年初《預算案》的估算為高,主要是因印花稅及賣地等收入下降。

但陳茂波強調,本港是細小的經濟體,經濟環境易隨外圍波動,故應按經濟周期去「睇赤字」,只要在經濟周期內保持平穩,便毋須「執着於某一年的盈餘或赤字」。對哪一個政策開支最大,他指難作具體估算,惟若生子奬勵金因出生率上升而上漲,亦是好事。

陳茂波續指,若能引入更多優質企業,企業及其聘用人才都會向香港「交多啲稅」。如最近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已招來30間企業,總投資額達3萬億元,未來數年將創造1萬個職位手,大多屬中產以上的科研人才,「對我們來說也是稅收。」

《施政報告》重點政策措施

先免後徵如何防走數?何永賢:交稅後才除去押記

對外來人才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即允許人才買樓後申先暫免繳付印花稅,如何避免「走數」。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指,外來人才買物業後,需向稅務局作申請,申請獲批後物業記錄上會有押記,當他放售物業時雙方律師查冊均可看到押記。而外來人才必須繳交稅款才可去除押記,回復良好業權(good title)出售,政府稍後亦會向律師公會詳細解說安排。另她指,入境處掌握外來人才名單,連同緩衝期的9年時間內,若人才仍未成為「香港人」,便會啟動程序徵收稅款,啟動後需在30日內繳稅,否則將徵收10倍稅款。 

對股票印花稅還原至前年(2021年)水平理據,陳茂波指股票交投量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地緣政治、經濟環境、特定時段內資金流向等,減免印花稅只是其中一步,施政報告亦提及需「好幾樣嘢一齊做」,且要考慮公共財政能力,綜合考慮後認為回復至2021年水平較為合適。 

陳茂波續指,年初曾在《預算案》提及,全球稅制正在演變,包括全球稍後會出現最低稅率,當本港跟隨全球最低稅率及其他措施,初步計算一年約可為本港帶來150億元利得稅。 陳茂波又指,政府無計劃上調包括薪俸稅、利得稅等任何稅率。

集中東盟 一帶一路國家招商 但仍然重視傳統巿場

對《施政報告》集中在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招商,是否意味放棄已撤資的歐美企業,陳茂波回應指「外資幾時都喺在香港有入有出」,毋須太過介意一些變動,但強調仍然非常重視傳統巿場,近期曾到訪法國、倫敦等地,笑言從政治層面看,大部份報章報道均氣氛「麻麻地」,但實際與當地商界接觸,仍感到他們對香港、大灣區及內地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非常之熱衷」。政府現時是在鞏固傳統巿場同時,開拓新巿場。

對經濟前景未明卻大增開支,陳茂波補充翻查過去十多二十年政府收入,賣地收益難免有高有低,最重要是環境不好時,政府有足夠財政儲備及借貸能力,令經濟不會萎縮。且在政府有實力時,應該「勇於投資未來,應該使的錢就要去使」。他提及,數年疫情對基層巿民構成好大壓力、故要推出紓緩措施,「啲錢儲埋就應該要咁使,同時間也要開拓新收入來源。」至於花費巨大的基建項目,他指過去不論是鐵路或土地基建投入,最終均對經濟及社會發展有益,故要用逆周期思維去推動基建,且即使財政儲備足夠,「用晒政啲錢」亦未必是最明智,滲入部份巿場資金或更好,「不少巿民也想要一些有穩定回報,風險較少的投資。我們的基建項目的一部份資金能否經此獲融資,而不用向金融機構借錢?」故要由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安排有關工作。

記者:脫芷晴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