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集體回憶舊式柴油機車「喬沛德號」10.4起香港鐵路博物館展出

2023-10-03 17:48

由明日(4日)起開始展出的「喬沛德號」已服務香港47年。謝宗英攝
由明日(4日)起開始展出的「喬沛德號」已服務香港47年。謝宗英攝

已退役的港鐵60號舊式柴油機車早前深夜移入大埔的鐵路博物館,吸引大批鐵路迷到場拍攝。該款柴油機車「喬沛德號」將由明日(4日)起開始展出。「喬沛德號」已服務香港47年,是九廣鐵路最後一批引入本港的柴油電動機車之一。康文署署長劉明光出席移交儀式致詞時表示,「喬沛德號」是不少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列車和車站也是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為方便市民參與了解,博物館更推出「智博行」手機應用程式,給予市民最好的參觀體驗,希望與一眾市民共同回顧本港鐵路運輸的變遷與發展。

相關新聞:港鐵60號舊式柴油機車移入鐵路博物館 大批鐵路迷到場拍攝

「喬沛德號」是九廣鐵路最後一批引入本港的柴油電動機車之一,此後一直於東鐵綫服役。謝宗英攝
「喬沛德號」是九廣鐵路最後一批引入本港的柴油電動機車之一,此後一直於東鐵綫服役。謝宗英攝
港鐵車務及創新總監李家潤(左)將60號柴油電動機車鎖匙移交給康文署署長劉明光(右)。謝宗英攝
港鐵車務及創新總監李家潤(左)將60號柴油電動機車鎖匙移交給康文署署長劉明光(右)。謝宗英攝
參與修復工作的文物修復辦事處館長謝志遠(右一)、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右二)。謝宗英攝
參與修復工作的文物修復辦事處館長謝志遠(右一)、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右二)。謝宗英攝
康文署舉行「香港鐵路博物館60號柴油電動機車移交儀式」。謝宗英攝
康文署舉行「香港鐵路博物館60號柴油電動機車移交儀式」。謝宗英攝
為方便市民參與了解,博物館更推出「智博行」手機應用程式。謝宗英攝
為方便市民參與了解,博物館更推出「智博行」手機應用程式。謝宗英攝

港鐵客運服務總監楊美珍稱,港鐵未來會繼續探索「列車的第二生命」,與康文署攜手,為香港一眾珍貴列車的歷史保育工作作出貢獻。

被問到未來鐵路博物館是否會因拓展而「移位」,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表示,現時地址旁有列車經過聲音,市民參觀時有充足的列車體驗感。博物館鄰近居民區,有生活氣息,交通方便,方便附近居民及學校學生參觀。他強調,博物館的選址需要長時間規劃,相信當局會持續探討,為香港博物館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參與修復工作的文物修復辦事處館長謝志遠表示,在對60號柴油電動機車的移交及修復工作中,最困難的是還原車身顏色。他指,該列車的車身由紅、藍、黃三種顏色組成,要在數十年風吹日曬的老化後還原最精準的顏色,離不開港鐵工程技術部的反覆配對和翻查資料,以及修復人員用儀器不停對照顏色。其中,最難修復的藍色更是只有在車內隱蔽、不見光的地方才可以找到。而在列車運送至博物館的過程中,亦離不開港鐵工程團隊以及大埔地區團體人士的協作。

翻查資料,60號機車車型為G26型,由美國生產,同款機車在1974至1977年間投入服務,在電氣化前用於拉動客車,其後用作拉動貨卡、廣通列車及緊急用途,至2020年退役。

60號柴油機車被命名為「喬沛德號(Peter Quick)」,以紀念1983年底出任當時九鐵公司總經理的喬沛德。

兩位服務東鐵綫接近40年的資深車長高德添(左一)、張信泉(左四),分享各自「喬沛德號」的幕後故事。謝宗英攝
兩位服務東鐵綫接近40年的資深車長高德添(左一)、張信泉(左四),分享各自「喬沛德號」的幕後故事。謝宗英攝
兩位服務東鐵綫接近40年的資深車長高德添(左二)、張信泉(左一),分享各自「喬沛德號」的幕後故事。謝宗英攝
兩位服務東鐵綫接近40年的資深車長高德添(左二)、張信泉(左一),分享各自「喬沛德號」的幕後故事。謝宗英攝
「喬沛德號」是不少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謝宗英攝
「喬沛德號」是不少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謝宗英攝
為方便市民參與了解,博物館更推出「智博行」手機應用程式。謝宗英攝
為方便市民參與了解,博物館更推出「智博行」手機應用程式。謝宗英攝
博物館更推出「智博行」手機應用程式。謝宗英攝
博物館更推出「智博行」手機應用程式。謝宗英攝

活動現場亦邀請了服務東鐵綫接近40年的資深車長,分享各自「喬沛德號」的幕後故事。

60號機車前車長張信泉和高德添均於1983年入職,從副車長開始任職,工作由觀察路面環境到親身駕駛列車,成長離不開60號機車。高德添表示,當年機車沒有裝設冷氣和暖氣,直言「冬凍夏熱,真係意想唔到嘅艱苦」。他表示,曾試過在接近45度的酷暑待在車頭,只有一把小風扇消暑陪伴。

談及最難忘的經歷,高德添表示曾駕駛機車到上水載客時,不少乘客趕往關口過境,導致車廂內水泄不通,甚至有人緊抓車頭邊沿強行上車,後經站長及警察先後勸喻後方能勸離。但他表示,作為列車長數十年,最欣慰的還是有乘客記得自己,「同個客打個招呼、經過上水、粉嶺呢啲有情意嘅地方,辛苦但收穫滿!」

張信泉分享曾駕駛牲口卡時「神憎鬼厭」的經歷。他稱,由於機車發出的聲音及氣味,令北區、大埔的居民印象深刻,但當時條件有限,只能運至九龍的何文田才能夠卸下牲口,直到2000年上水屠房落成,縮短行車距離並運至上水屠房卸載,方得以改善。

記者:謝宗英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