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認知障礙症日︱研究:園藝治療有助延緩症狀 照顧者困擾程度減近四成

2023-09-21 13:01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同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系進行研究,初步證實認知障礙症患者與照顧者,在家進行具園藝治療效果的種植活動兩個月後,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BPSD)能得以延緩,照顧者的困擾程度亦能大幅減少近四成。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同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系進行研究,初步證實認知障礙症患者與照顧者,在家進行具園藝治療效果的種植活動兩個月後,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BPSD)能得以延緩,照顧者的困擾程度亦能大幅減少近四成。

9月21日是「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同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系進行研究,初步證實認知障礙症患者與照顧者,在家進行具園藝治療效果的種植活動兩個月後,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BPSD)能得以延緩,照顧者的困擾程度亦能大幅減少近四成。

研究於去年8月至12月進行,邀請了共30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和照顧者參加。照顧者需先學習3節基本的園藝活動訓練,然後在家與認知障礙症患者,以水耕種植機一起栽種作物,每個作物的種植周期平均約28天。

陳氏夫婦參與研究,照顧者陳太認為園藝活動有助延緩丈夫認知障礙症狀、改善情緒及培養責任心。
陳氏夫婦參與研究,照顧者陳太認為園藝活動有助延緩丈夫認知障礙症狀、改善情緒及培養責任心。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右)、女青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左)。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右)、女青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左)。

BPSD見於90%以上的認知障礙症患者,行為症狀例如重複問題、 不斷收藏物品、暴力行為;心理症狀則包括憂鬱、妄想、幻覺、幻聽等。

參加者讚在家種植是精神寄託

陳氏夫婦是其中兩位研究參加者。73歲的陳先生於2020年確診輕度認知障礙症,並有短期記憶欠佳、詞不達意等症狀,由66歲的陳太照顧。他們於去年疫情期間,經女青誌寶松柏中心轉介參與研究,在家以水耕種植機栽種櫻桃蘿蔔及白菜仔。陳太表示,在家種植是很好的精神寄託,每天看到植物長大,感到開心和積極,到收成時,他們更覺得有成就感。她認為,園藝活動有助延緩丈夫的認知障礙症狀,改善情緒及培養責任心。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表示,科技化園藝活動能幫助長者及照顧者將園藝活動融入家中,透過每天照料植物、利用五感記錄生活的一點一滴,從而紓緩情緒及改善精神健康。

女青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認為,研究結果對社福機構制定支援認知障礙症人士的服務,有很大參考價值。她亦指,如何幫助照顧者紓緩壓力是社會的重要課題,希望藉今年「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呼籲政府除了要加大援助患者的力度,也增撥資源支援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女青推免費借用水耕機計劃

女青將於粉嶺、青衣、鯉景灣及深水埗的長者中心,推行免費借用水耕機計劃,讓照顧者和患者在家享受種植樂趣,有興趣市民可以致電 2676 7067查詢。 中心亦會定期舉辦水耕機園藝治療工作坊,分享水耕機應用技巧及訓練五感元素的應用方法。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