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敗走印度真相 窺視100億肥肉 郭台銘外跑建廠心不息

2023-07-16 06:00

由台灣商人郭台銘創辦、鴻海科技集團旗下的富士康日前宣布,退出與印度石油龍頭威達塔(Vedanta)合作的投資項目,涉及的投資額高達195億美元(約1,524億港元),外界猜測今次退場或與印度政府遲遲未批准補貼有關。當大家以為富士康會撤出當地之際,有消息傳出指,該集團正在當地另覓合作夥伴,冀建立4至5條半導體生產線。分析指,郭台銘堅持在印度設廠,除了對印度的芯片市場寄予厚望,還想借此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郭台銘創辦、鴻海科技集團旗下的富士康日前宣布,退出與印度石油龍頭威達塔合作的投資項目。(facebook@郭台銘)
郭台銘創辦、鴻海科技集團旗下的富士康日前宣布,退出與印度石油龍頭威達塔合作的投資項目。(facebook@郭台銘)

近兩年,全球各國都在芯片市場上競賽,不少國家都是用巨額補貼形式,吸引高科技公司到當地建工廠。印度在2021年12月,推出一項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的激勵計劃,向符合條件的半導體製造商,提供項目成本一半的財政補貼。在計劃推出後45日,印度政府接到3份申請。

其中一份申請由中東財團與以色列高塔半導體合資的ISMC所提交,另外新加坡科技公司IGSS也想分一杯羹。最後一份申請,就是由富士康與威達塔的合資公司所提交。兩間公司在去年9月簽署協議,共同投資195億美元(約1,524億港元),在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印度古吉拉特邦,建設一個28納米制程、12英寸晶圓廠及配套的封測工廠,預計在2025年正式投入使用。富士康作為技術合作夥伴,將投資1.187億美元(約9.28億港元),佔合資公司40%股份,相當於技術入股,至於其餘投資費用,則由威達塔就會承擔。

看似是雙贏方案

這個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雙贏方案。對印度政府來說,獲得了芯片技術,對發展半導體工業有莫大幫助。從富士康立場,直接在印度本土建工廠,能夠幫助富士康的組裝工廠降低20%電子零件進口關稅;再者,富士康只需投資1億美元,就可獲得印度的巨額補貼,可謂低風險、高回報。

對印度來說,富士康在當地設廠,加快了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美聯社)
對印度來說,富士康在當地設廠,加快了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美聯社)

不過,有內媒報道指,富士康本身是半導體新手,今次項目原本要建造28納米制程工廠,卻因技術問題,最終只能建造40納米制程工廠。富士康雖然臨時找來了歐洲半導體巨頭意法半導體協助,但印度政府沒有輕易答應批出補助,反而出招要求意法半導體直接入股富士康的合資公司。富士康不認同有關做法,於是與印度政府膠著,而原本的資助也遲遲未批出。雙方拉鋸多時,富士康突然於星期一(7月10日)宣布退出計劃。富士康沒有說退出的具體原因,僅稱雙方都承認該項目進展不順利。

當大家以為富士康會撤出印度之際,集團竟然在星期二(7月11日)表示,正另行申請在當地設立晶片廠。印度《經濟時報》報道指,富士康正與台積電、日本的TMH磋商,就技術和合資展開合作,並有意在當地建立4至5條的半導體生產線。富士康在聲明中重申,並未對印度失去信心。

富士康為何仍未死心,要留在印度?有分析指,富士康仍對印度龐大的芯片市場寄予厚望。路透社曾報道,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尖端芯片都是由中國製造,但由於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吸引部分芯片企業前往印度投資。至2026年印度的芯片市場規模,將會達到約640億美元(約5,000億港元),是2019年的三倍之多。此外,富士康近年已大規模從中國撤走,有分析指,該企業也希望透過今次計劃,想擺脫對中國的收入依賴。

相關文章:鄭州富士康員工僅剩半

富士康近年將工廠陸續撤出中國。(美聯社)
富士康近年將工廠陸續撤出中國。(美聯社)

小米、Vivo也曾「中伏」

富士康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少外國企業都曾在印度「中伏」,內媒《證券時報》更稱印度是「外企墳場」。2022年5月,小米被印度執法部門指控,以假冒支付版權費的方式非法匯款到外國,涉違《外滙管理法》,結果當局凍結小米在當地銀行帳戶超過48億元人民幣(約52億港元),後來資產更被充公。

另一手機供應商Vivo在印度分公司的數十個辦公室,去年也遭到印度當局以《防止洗錢法》為由突擊檢查,該公司100個銀行賬戶被查封,涉及金額達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該批資金最終在新德里高等法院要求下解除凍結。

過百人企業 裁員要政府批准

過去有不少中國企業想進軍印度,但大部分都是失敗而回。有分析指,除了因為當地的法制不完善,印度基礎設施亦落後,即使勞動成本低,但他們欠技術,很難製造出高端產品;另外,印度《勞動法》對企業極不利,當中規定100人以上規摸企業,如要裁員須先經國家批准,而且賠償金額龐大,導致大部分企業規模都壓縮到100人以下,限制了企業產出。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指出,印度經濟改革政策的不確定性高。由於印度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複雜,當地工會又經常對鼓勵企業相關政策不滿,導致印度在促進制造業發展的執行效率非常低。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