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為內銀「撐腰」:高盛很大程度存在誤讀

2023-07-07 11:20

高盛近日唱淡內銀股引起市場關注,雖然該行已否認是「唱空」銀行股及渲染悲觀情緒,但官媒不賣帳,發表頭版文章稱高盛基於悲觀假設看空中國銀行基本面並不可取,「很大程度上存在誤讀」。

《證券時報》文章以「誤讀中資銀行基本面不可取」為題,稱「高盛研報嚴謹與否,市場自有公論」,指高盛在其中提出一系列基於若干悲觀假設前提的判斷,包括招行(3968)的公司債券和影子信貸等風險引起的隱含損失率高達25%;平安銀行和招行擁有最大的房地產風險敞口,佔總資產的8%和6%等。

高盛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指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帶來的利潤率風險,以及信貸組合損失或會加大,均將削弱內銀的盈利增長,派息能力亦將受損,給予工商銀行(1398)、農業銀行(1288)、交通銀行(3328)等「沽售」評級,更大削工行目標價三成。

內銀股今日走低。招行半日收跌1.07%,報32.4元;農行跌2.4%,報2.85元;交行跌0.45%,報4.44元;工行(1398)跌1.64%,報3.6元。

銀行已積極壓降房地產風險敞口

《證券時報》指,被高盛猛烈唱空的招行和平安銀行的房地產業務中,一季度末招行房地產業貸款餘額3353.05億元(人民幣,下同),佔貸款和墊款總額的5.61%,較上年末下降0.22個百分點。平安銀行房地產相關的承擔信用風險的業務餘額合計3220.93億元,較上年末也是減少的,如果以此為分子,除以其資產總額5.456萬億元,可得佔比約為5.9%。

整體來看,2022年內房行業不良率仍處於加速暴露期,但從風險化解角度來說,銀行已積極壓降房地產風險敞口,對公房地產貸款和房地產業務非標資產佔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基建投資或助力銀行政信業務

文章提到,今年基建投資的發力,無疑有利於城投平台現金流及盈利能力的恢復,這也將給銀行政信業務帶來新的空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