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立法會答問會「升級」 考驗議員解難能力

2023-05-10 08:43

李家超公布新的「互動交流答問會」形式。(資料圖片)
李家超公布新的「互動交流答問會」形式。(資料圖片)

特首李家超昨提出,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會日後改變形式,變為「互動交流答問會」,主要分別是議員亦可發表議論、特首可以反問問題,並且多討論宏觀議題,下周四率先討論二十大與兩會精神。

李家超公布新的「互動交流答問會」形式。(資料圖片)
李家超公布新的「互動交流答問會」形式。(資料圖片)

按慣例,特首在每個立法年度會出席4次立法會答問會。前特首林鄭月娥2017年上任後,在答問會以外增加每月一次的「短問短答」,起初獲跨黨派議員讚好,但後來發生修例風波,每每演變成民主派激烈抗議,政府遂取消。李家超上任後,沒有採用短問短答,改用「前廳交流會」形式,派官員聽取議員意見。

據悉,「新答問會」初步計畫維持1年4次,具體時間要和立法會協調。一般先讓特首開場發言,在數名議員提問後,由特首統一回答,期間不排除特首會反問議員,所以提醒議員「要做好功課」。消息又指,前廳交流會特首未必次次出席,而且交流主題及議員提問更偏向民生、地區,甚至有點雞毛蒜皮,作為特首應與議員討論更具高度、國家層面的議題。

有資深建制派認同現時的答問會需改良,尤其不少經驗尚淺的議員,喜歡將自身地區或是業界的關注,拿到答問會上問特首,情況不理想。立法會「班長」廖長江向筆者直言,議員當選後不能只顧單一地區或界別,「就像我當選的界別是商界(二),但我不會只是代表他們,界別只是一個選舉方式。由當選開始,我就是代表全港,與特首公開交流時,就要做一個全香港人的立法會議員。」他認為,個別地區議題可留在前廳交流會向官員反映,答問會則處理宏觀層面的議題,分工較清晰。

不過若只談宏觀議題,會否較為空泛?有議員認為,特首雖表明任何議題都願意解答,但預先設定談二十大與兩會精神,無可避免會引導討論,「而且不一定那麼多宏觀政策可以講,有時市民最關心的可能是房屋、交通等民生措施」。廖長江指,這並非答問會本身的問題,而是議員「做功課」是否足夠、調研是否到位,「你要講的議題,涉及哪個大政策呢?提政策倡議時又可否具體一點,說出關鍵所在、具體可以怎樣做?我們需要衡量利弊,再向特首提意見,這樣是辛苦一點,要做更多準備,但對特區管治幫助會大很多。」立會議員是治港者的一部分,除了提出問題,也要有解決方法,為政府度橋解難,這考驗一眾代議士的智慧和熟書程度。

聶風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