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由灰濛濛變綠油油的夢」成真 項目團隊倡紅磡建綠化平台

2023-02-28 17:15

提及到紅磡隧道收費廣場一帶,相信不少人的印象都是交通長期擠塞、空氣質素差、缺乏公共空間等等。這個熙來攘往看似已發展成熟的地方,其實背後還是可變奏出無限的可能。香港理工大學綠化平台工作室團隊提倡在紅隧收費廣場上建立綠化平台,並深信此獨特創新的社區項目將為社會大眾帶來長遠裨益。但究竟綠化平台是甚麼?為何要提倡?設立了會有甚麼好處?一切由綠化平台總監雷震寰先生道出如何計劃讓紅磡從「一個脫離灰濛濛環境,走進綠油油世界的夢」。

貼地建設理念 改善紅磡多個問題

綠化平台看似離地抽象,難以在現實中發生,但它背後的理念,以至實際可行性,均相當貼地。雷震寰首先解釋當中的理念,原來是源自紅隧收費廣場一帶多年來不曾解決過的問題。「每日約有110,000輛汽車駛經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交通嚴重擠塞,令附近一帶的空氣質素極不理想,對行人、巴士乘客及附近居民的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除了空氣質素差,雷震寰更表示,他留意到紅磡這一帶缺乏綠化公共空間,行人網絡又被隧道交通分隔,以致不少地方因難以到達而閒置,甚為浪費和可惜。「綠化平台附近一公里範圍內,只有少量的康樂社區設施;而且,現時港鐵紅磡站上蓋及尖東一些地區,都未被充分利用。」

綠化平台能全面照顧不同需要

為改善以上狀況,雷震寰的團隊借鑑了紐約Highline公園、南韓首爾市清溪川等外國例子,提倡建設綠化平台,以解決上述的多個問題。綠化平台能把污濁空氣淨化,不但為附近社區建立行人網絡,增添社區設施,並在繁忙的收費廣場上,提供一個3公頃面積的綠化公園。在2014年,理大進行了對綠化平台的初步可行性研究,社會各界、區議會及政府給予了不少正面的回應。在2020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為綠化平台項目發展的技術研究提供了資助,以探討及解決建造上的關鍵技術問題,以及展示綠化平台的可行性,希望最終政府能接納及推行此項目。該發展技術研究預期於今年完成。 

雷震寰表示,綠化平台將分為三層,每層都有它的實際功能。「最頂的平台層包括園景公園、戶外休閒設施、室內展覽場地和餐飲設施; 中層將設有全天候行人網絡連結四周,行人通道旁設有多功能社區空間、零售和餐飲設施和一個戶外景觀平台;地面層將繼續容納紅隧車流,而現有南北行兩面的露天巴士站將改造成無障礙的全天候巴士候車室,以保障巴士乘客的健康並提升候車體驗。」

綠化平台的建設,除了可綠化社區,改善空氣質素,更能豐富社區生活,增進市民健康,優化社區環境。「長遠來說,我們希望綠化平台可帶動紅磡區的經濟,讓整個社區變得更有活力。」

興建期需分階段  將影響減至最低

當然,要實現綠化平台,也要面對多重的挑戰。「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在於如何在興建這個大規模的綠化平台時,能平衡現有的狀況,將影響減到最低,畢竟平台會橫跨整個紅隧入口,不能因遷就項目興建,影響正常的過海交通。」

團隊建議分階段式進行項目以解決問題︰「項目將會分為四期興建,歷時總長八年。在興建平台的時候,會先興建部分位置,讓行車通道可在不受影響的位置如常運作,加上日後行車通道收費會全自動化,相信可將影響減至最低。」

項目獲多個界別社區支持

為了研究有關項目的可行性,綠化平台項目團隊更邀請了不同界別人士作為顧問,例如工程師及建築師等。理大校董會成員及資深結構工程師劉志宏博士坦言,他起初聽到有關項目時亦對當中的可行性存在疑問,「但在經過一番研究後,發現綠化平台項目同時兼顧了消防、交通及城市規劃等各方面,可謂相當全面,在我自身的專業角度而言,綠化平台項目在實際操作及運作方面是可行的。」

行人及市民才是最終的使用者,他們的意見同樣重要。為推廣更多綠化平台的理念,項目團隊先後到社區舉辦了不同活動,例如講座、工作坊、展覽等。雷震寰表示︰「幸運地,市民得知綠化平台的項目,意見均相當正面,並相當支持,他們認為平台能解決紅磡區多年來的問題,為地區帶來裨益。」

綠化平台分三層,最頂的平台層包括園景公園、餐飲設施等;中層設有行人網絡連結四周;地面層將繼續容納紅隧車流,並將巴士站改造成無障礙巴士候車室。
綠化平台分三層,最頂的平台層包括園景公園、餐飲設施等;中層設有行人網絡連結四周;地面層將繼續容納紅隧車流,並將巴士站改造成無障礙巴士候車室。

 

為推廣更多有關綠化平台的理念,綠化平台項目團隊先後舉辦了不同活動以宣揚理念。
為推廣更多有關綠化平台的理念,綠化平台項目團隊先後舉辦了不同活動以宣揚理念。

 (資料由客戶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