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團隊破解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發現7新致敏原或有助治療過敏者

2023-02-24 00:01

中文大學早前於國際科學期刊《過敏症》發表文章,揭露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謝宗英攝
中文大學早前於國際科學期刊《過敏症》發表文章,揭露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謝宗英攝

全港估計有近22.6萬名市民正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劏房,極易滋生曱甴。中文大學早前於國際科學期刊《過敏症》發表文章,揭露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發現曱甴佔致敏率45%,是僅次於塵蟎的最常見致敏原,所到之處即可留下致敏痕跡,更在14歲以下兒童中高度流行。中大亦揭示曱甴為新型致敏原,並識別出7種新型致敏原。有醫生通過個案分享表示,曱甴過敏可通過不同方式出現,如氣道與食物反應,而曱甴、蟎蟲和貝類之間存在亦交叉反應的致敏原。中大期望透過此研究,有助日後開發並推廣精準的免疫(脫敏)治療。

本港現時有過半人口飽受過敏疾病,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和濕瘆的影響,在14歲以下的兒童中更是高度流行。而在本地過敏患者中發現,曱甴佔致敏率 45%,是僅次於塵蟎的最常見致敏原因。潮濕炎熱的氣候容易促進曱甴繁殖,亦令惠上哮喘及哮喘病發的風險更高。居住在通菜街的劏房戶陳女士表示為了省錢,自己會在家煮飯,而房間不足100呎,吃飯唯有坐在牀上。她説對於所居住的劏房,曱甴是「常客」,自己已盡力保持屋內整潔,但很難根除。同時她稱屋內堆滿和丈夫的生活物品,「咁多嘢根本都無位擺,佢要爬入都無法。最好的解決方法咪讓我上樓囉。」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表示,基於對曱甴致敏原的完整圖譜認識不足,目前很難找出免疫主導性的甲甴致敏原,令相關診斷和治療發展缓慢,若有更全面的致敏原資料,便可實踐成分從而精準診斷。梁廷勳分享曱甴過敏的兒童病例,一名無哮喘、過敏性鼻炎和濕疹病史的十歲男童曾三次食用蝦或蟹後,一小時內出現全身性蕁麻疹,持續數日後才消退,但無氣道阻塞反應。經過皮膚點刺測試後發現對於屋塵螨、粉塵螨、甲甴(混合)的陽性反應分別為7毫米、5毫米和9毫米,後經口服抗組胺藥和外用類固醇數月後康復。梁廷勳指,現時治瘵曱甴過敏的關鍵仍是減少接觸。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系教授徐國榮團隊專注研究美國曱甴,因為與其他常見致敏曱由如德國曱甴相比,美國曱甴擁有最大的基因組。博士後研究員熊慶指,由於缺乏高質素基因組,科學界在過去 20年只鑑定出有限的曱甴致敏原。而本次研究中一共集合了美國曱甴25 條染色體的高質素基因組,並成功在現有13 種致敏原外確定了7種新型致敏原。徐國榮表示,濕熱及髒亂的衛生情況均可造成曱甴大量出現和繁殖,市民應做好衛生清潔工作,減少曱甴的出沒尤其避免其進入睡房、廚房,若出現曱甴可用消毒水徹底清洗所經之處,做好消毒和防護。

記者:謝宗英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