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奇】沒遺憾的人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

2022-12-28 15:42

說黃重光是精神健康界KOL,應該不為過。醫學博士、教仔專家,這個精神科專科醫生外號多多,在大氣電波以至大小精神健康講座,都是常客。疫下,他還找來孫仔孫女粉墨登場,拍片推廣他多年來身體力行的十個處世之道,以攻為守,轉危為機。
他說:「我都是社會一分子,要適應疫情,做臨牀工作,看到很多人活得很不開心,好想分享心得,教人如何活得好一點。」
行年七十,行醫逾四十年,在診症室看盡無常人生,總是笑容滿面的黃重光,夠膽大聲說自己「人生無遺憾」,因為他自覺活得好,身心健康,有幸福家庭,喜歡自己的工作,甚至無想過退休,現在還矢志推廣全民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認為要擁有沒遺憾的人生,其實沒想像般難。

行年七十,行醫超過四十年,黃重光卻夠膽大聲說自己的人生無遺憾。(小圖)黃重光小學成績滿江紅,免強升中一又要留班,但父親一番話,竟可以激發他發奮讀書,甚至令他對人腦潛能與人性產生好奇。
行年七十,行醫超過四十年,黃重光卻夠膽大聲說自己的人生無遺憾。(小圖)黃重光小學成績滿江紅,免強升中一又要留班,但父親一番話,竟可以激發他發奮讀書,甚至令他對人腦潛能與人性產生好奇。
克服中文的讀寫障礙成為醫學博士,黃重光說自己的成長故事,正是體現大腦有無限發展潛能。
克服中文的讀寫障礙成為醫學博士,黃重光說自己的成長故事,正是體現大腦有無限發展潛能。

 

 

黃重光的醫務所既是診症室,也是小型健身室,那裏有一件四十公斤的負重背心,穿在身上會像拆彈專家,令人舉步難移。「以前會去健身室,疫下無得去,就在醫務所做運動,一星期做三天,每次一小時。」黃重光說:「疫情下生活好多變化,都要找方法適應。」山不轉就人轉,辦法總比困難多。
健談的黃重光,由早年創建的「ICAN全人教育」到「抗疫樂活十個Action」,以至教家長培育子女成為人生大贏家的系列新書等等,一開口便滔滔不絕。作為「教仔專家」,他的童年也不好過,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並不富裕,一家住在板間房,生活已經艱苦,還要在嚴父軍訓式管教下,克服讀寫障礙,「爸爸是軍人,參與過抗日,教育方式好似軍訓。」
「當年一家六口睡在一張碌架牀,我和哥哥睡上格,妹妹和爸媽睡下格。」有四弟兄姐妹的黃重光,是家中長子,父親對他特別嚴厲,「那個年代,一般小朋友二年級才學英文,我三歲就學。」偏偏他小學時成績總是滿江紅,勉強升上中一,仍難逃留級命運,「拿着中一的成績表戰戰兢兢回家,以為實死無生,沒料爸爸竟然無打無鬧,只語重心長的說:阿仔,你已經長大,我希望你想清楚,自己想做一個怎樣的人?想如何過這一生?」

改變一生的晚上

一九六七年七月的這個晚上,十二歲的黃重光,因為父親給他的兩個問題,讓他想了一整夜,那個晚上也改變了他的一生。「我一直想,想到天光,心中有把聲音對自己說:我唔要再衰落去,我要努力。」決定重讀中一,並由滿江紅到全級考第一,他說自己的成長故事,正是體現大腦有無限發展潛能,由反思到醒覺和實踐的最佳例子。
「中一留級前,讀書無動機,之後有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亦令我對人的腦袋產生無限好奇。」成績大躍進,中五立志做醫生,但仍然被中文的讀寫障礙困擾,「好在港大醫學院用英文教學,不過會考中文就差點不合格。」每次寫中文總是執筆忘字,他亦不諱言,其系列育兒叢書,都是靠口述,由其他人執筆。過關斬將成功考進醫學院,還順理成章主修心儀的精神專科。
「對人性好奇,希望了解別人也希望了解自己,這都與成長有關,我好慶幸在一個溫暖的家庭長大,爸爸雖然嚴厲,但也感受到他的愛,他幾窮都好,寧願行路都會慳錢買玩具給仔女;星期六、日一家人會去玩,是爸爸讓我知道身教的重要,到自己為人父,便同樣身體力行。」七七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其後在青山醫院任職,並在中大精神科學系當教授及系主住,黃重光是當年罕有在英國接受兒童及青少年精神訓練的精神科醫生。
人的腦袋最複雜,黃重光的病人,最年長的八、九十歲,主要是抑鬱症、焦慮症和大腦退化,最年幼的小病人,更不足一歲,「最常見的青少年精神科問題,包括成長障礙、自閉症、過度活躍和讀寫障礙等,有些問題需要長時間處理,有些問題相對簡單,只要父母對子女有適當的關愛和培育,小孩成長後,問題就會逐漸消失,我就是最佳例子。」子女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父母亦受衝擊,黃重光說有些問題更牽連幾代,需要時間抽絲剝繭。

山不轉人轉,在疫情之下,診症室成為他的健身室。
山不轉人轉,在疫情之下,診症室成為他的健身室。

 

 

遲來三十年的醒悟

「試過收到一封信,寫信的女士是一個祖母,她說與女兒的關係好疏離,直至有一日,見到孫女打爛家中一件貴重古董,女兒立即打鬧非常憤怒,這一幕令她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令她恍然大悟。這位女士遲來三十年的醒悟,令人深思,孩子小時候的經歷,影響可以好深遠,問題會跨代出現,等到長大發現問題才接受心理治療,雖然都有機會改變,但時間代價就好大。」
除了成長的鬱結,他也遇過情緒崩潰的求助者,經歷生離死別,觸目驚心。「大約二十多年前,遇過一家人,媽媽送兩姊妹坐校車,姐姐因為忘記帶功課,叫媽媽回去拿,兩個小朋友親眼見到媽媽過馬路時被車撞死,可以想像到,兩個小朋友的心理創傷有多大,尤其是姐姐,就算妹妹和爸爸不怪責她,她都會怪自己,這個陰影隨時跟足一世。」
黃重光說,不幸中之大幸的是,這個家庭原本的關係很好,「最記得意外後一家三口一齊來診症室,他們彼此正面的關係,絕對有助復元。讓孩子將內心的創傷傾訴出來,先抒發情緒再解結,只要能打開心窗,康復的路並不漫長。」

不只醫病的醫生

九七年離開中大私人執業,並關注全民精神心理健康教育,黃重光說:「早在離開前幾年,已定下人生的方向。治療病人有意義,但幫的人始終有限,唯有透過研究,確立系統,加強公眾精神健康的教育,讓家長了解昔日的經歷如何影響今日的自己,有反思,才可以醒覺,帶來真正改變。」他認為,精神科醫學不只醫病,而是助人強化自己,提升精神心理健康。
二○○五年,黃重光成立非牟利志願機構「全人教育基金」,向成年人和學生推動「ICAN全人教育」培訓,又經常為政府部門、工商機構和辦學團體主講相關的講座和工作坊,將創新的心理學模式應用到現實環境,強化整體人口精神心理健康,而於二○一三年,他創建的精神教育模式更獲提名「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年度教育家」,為首位榮獲提名該獎項的華人精神科醫生。
生老病死,是人人都得面對的過程,行年七十的黃重光說,睇得通人生,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他形容自己的人生已無遺憾,「無遺憾不代表做甚麼都成功,無遇過挫折,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和挫折,就看你是否有能力面對人生的變化。」以攻為守,轉危為機,黃重光說,要保持身心健康,「每天對自己說我是有福的人」,過一個沒遺憾的人生,其實沒想像般難。

黃重光認為精神科醫學不只醫病,關注全民教育的他,積極主持精神健康講座。
黃重光認為精神科醫學不只醫病,關注全民教育的他,積極主持精神健康講座。

 

 

一門三傑

親子之間愛的聯繫,黃重光深有體會,說的不是父母勉強子女依從自己的意願做事。他以自己三名子女為例,兒子是醫生,二女是心理學專家,幼女則是獸醫,一門三傑,因他三子女均深受他影響,「最開心是,這些志願都是他們主動的決定。」他強調,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以及以身作則,都是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元素。
「我在公立醫院工作時,子女仍是小學生,我工作十分忙,好在住宿舍,就在醫院隔籬,我的原則是不必要的應酬不去,工作做不完就分段做,八點前一定返屋企,到十點等子女上牀睡覺,才再返醫院繼續工作。」有質素的相處彌足珍貴,絕非只花在「功課問責」可比,「一家人能夠快樂相處,三代同堂是我人生的最大福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