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精神病患個案持續上升 團結香港基金:以社區為本分層護理方案應對
2022-12-09 21:37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今日(9日)發表題為《跨界合作 提升全民精神健康》的醫療政策研究報告,指鑑於香港一般精神病,如抑鬱症及焦慮症等發病率持續上升,基金會倡議加強拓寬精神健康支援渠道應對,包括將護理模式由以專科醫生為中心,轉變為以社區為本的「分層護理」方案。香港大學包玉星基金教授(精神醫學)陳友凱表示,要優化精神健康服務,須調動醫院以外的資源,但建議應因時制宜,成為政策制定者的首要考慮,以改善本地市民身心福祉。
本港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主要為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然而過份依賴專科服務,以及因為人手短缺的情況,會延誤市民獲取專業照護和支持。研究報告建議,精神健康醫療體系須強化社區介入的服務,以回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需求,因此配合政府提出的精神健康政策方向,研究如何提升精神健康服務的便利程度,並探索發展「分層護理」的潛力。
而構思中的理想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架構分為四層,第一層為自助治療及積極監察,由所有精神健康專業人員(特別是普通科/家庭醫學醫生)提供;第二層為低強度治療,由心理健康主任/職業治療師提供;第三層為高強度治療,由輔導員及已受訓的社工提供;第四層為專科精神健康服務,由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提供。
基金會訪問了精神健康界別中 ,涵蓋政策制定者、學者、醫療和社福團體等70多位主要持份者,並對社區服務提供者進行了兩次針對式問卷調查。在受訪持分者中,約八成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認為須重新評估這些中心於社區層面提供精神健康支援的角色;六成地區康健中心/康健站則認同提供心理支援服務該納入為他們職責的一部份,同時亦可考慮進一步加強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和地區康健中心之間的溝通渠道。
基金會提倡在醫院及專科以外的層面重新評估社區資源,如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地區康健中心、已接受相關培訓的輔導員、社工及家庭醫生,並加以善用以提供非專科護理服務。基金會亦呼籲政府以不同途徑加強跨界別服務提供者的溝通及協調。此外,基金會建議政府委任一個兼具評估、制訂和執行政策能力的官方小組,並制訂可衡量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定期收集數據、檢討現有計劃的效用、制訂及更新政策和措施。
陳友凱表示,報告就醫護人手短缺如何解決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更探討專科護理層面以外如何優化精神健康服務。他指出,要優化精神健康服務亦須調動醫院以外的資源,但建議應因時制宜,成為政策制定者的首要考慮,以改善本地市民身心福祉。
行政會議成員及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林正財表示,以往沒有太多醫社合作平台,因此也並非每個區地區康健中心未來都要提供一樣的醫療服務,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聲音提出,因為基層醫療非常需要跨局的合作。
對於醫護界缺乏人手的問題,林正財則以照顧員為例表示,並非缺乏護士就只專注在招攬護士人手,而是要跳出框架,檢討職系是否有晉升階梯,他指出,很多照顧員需要做的事是需要一定的專業水平,可考慮其是否能夠有上升的空間。
記者 吳慧慈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