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首宗「日本斑點熱」死亡病例論文發表 指極易漏檢或誤檢

2022-12-02 10:07

內地首宗「日本斑點熱」死亡病例相關論文發表,指極易漏檢或誤檢。
內地首宗「日本斑點熱」死亡病例相關論文發表,指極易漏檢或誤檢。

日本斑點熱(Japanese spotted fever,JSF)是一種由蜱叮咬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嚴重可致患者死亡。2021年4月至10月間,中國湖北省秭歸縣確診5宗嚴重JSF病例,其中一名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這是中國報告的首宗JSF死亡病例。相關研究論文最近被收錄於國際期刊《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主要作者之一、秭歸縣人民醫院的龔萍表示,多數JSF患者為中輕症,可首選使用多西環素特效藥。但由於該病不常見,非常容易漏檢或誤檢,發展為重症後可迅速惡化乃至死亡。

上述論文題為《2021年中國湖北省秭歸縣日本斑點熱的臨床形式的病例研究》(Clinical Forms of Japanese Spotted Fever from Case-Series Study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China 202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滕中秋、秭歸縣人民醫院龔萍為主要的著作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秦天研究員為責任作者。

湖北省秭歸縣日本斑點熱確診病例出現的臨床症狀。論文圖片
湖北省秭歸縣日本斑點熱確診病例出現的臨床症狀。論文圖片

引起日本斑點熱的病原體是日本立克次體(Rickettsia japonica),該病的典型臨床症狀包括發熱、頭痛、皮疹和焦痂等。

2021年4月至10月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生態醫學研究組在湖北省秭歸縣監測發現並確診了5宗嚴重的JSF病例,主要臨床特徵表現為皮疹、焦痂和非特異性症狀(如頭痛、不適、肌痛、寒戰、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與日本JSF患者臨床特徵相一致。

這5名患者為3女2男,平均年齡為53歲(47-70歲)。發病時間為4-10月(2宗在春季,3宗在秋季)。在流行病學調查中,這些患者均有野外活動史,但無法提供蜱蟲叮咬時間和位置準確資訊。其中一名女患者出現嚴重膿毒血症,在治療9天後因多器官衰竭死亡。這是中國報告的首宗JSF死亡病例。

中國的日本立克次體分佈情況及秭歸縣JSF病例分佈。
中國的日本立克次體分佈情況及秭歸縣JSF病例分佈。

論文中提及,秭歸縣毗鄰三峽,地貌主要是丘陵和山谷,長江水系穿縣而過。上述患者都生活或工作在山谷茶園、農田、灌木叢或竹林等容易發生蜱蟲叮咬的地方。當地居民對蜱傳傳染病缺乏足夠認識,並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

論文稱,作為易被忽視的傳染病,誤診和治療延誤是JSF患者不良預後的重要因素。

研究小組還從死亡病例血液中分離得到一種日本斑點熱立克次體菌株。論文圖片
研究小組還從死亡病例血液中分離得到一種日本斑點熱立克次體菌株。論文圖片

龔萍指出,由於該病不常見,多數患者初期會出現發熱、四肢酸痛等類似感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俗稱蜱蟲病)等疾病的臨床症狀,因此非常容易漏檢或誤檢,導致患者發展為重症後迅速惡化乃至死亡。「比如患者血小板減少,血液科醫生可能會往白血病等方向思考,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研究小組還從死亡病例血液中分離得到一種日本斑點熱立克次體菌株,命名為R.japonica str.YC21。與中國境內分離的日本立克次體菌株具有明顯親緣關係,推測中國境內可能存在已經流行的日本立克次體亞種。

患者生活或工作的地方容易發生蜱蟲叮咬。
患者生活或工作的地方容易發生蜱蟲叮咬。

1984年,日本首次發現JSF病例。在2007年5月至2015年1月共報告1276病例。病死率從2008年0.74%,上升到2015年2.33%。目前JSF病例已在亞洲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和中國等多國出現。

在內地,JSF病例於2013年首次在安徽省發現以來,在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處大別山區域,和東部沿海浙江省天目山,累計報告39宗。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