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時亨畢業後入銀行脫窮 變頂尖分析員年薪曾達20萬加元

2022-06-13 18:22

出身清貧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馬時亨,接受香港賽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馬時亨大學畢業適逢1973年石油危機,「家貧,希望一畢業就去賺錢,越快找到工作越好。」他當時最想加入國泰航空,「未出過埠,很想見識世界,入職國泰可以全世界飛,又可以用平機票去旅行。」笑稱,「還有機會認識靚空姐!」

不過,大通銀行聘請了他。「大通可以早至六月上班,月薪有1600元。當時在中環吃一個碟頭飯,約一元二角;在中環位於華人行頂樓的大華酒樓,五元可以吃到有魚有肉、非常上乘的午餐。」當年市區樓價,每方呎約200元,「我份人工可以買到八呎。」

1976年他被銀行派到紐約工作,1979年轉到加拿大就業,在當地任職證券分析員。其實他當時未試過買股票,英國人老闆以自己的經歷,問他是否敢試:「我初來時口袋只有20元,現在是百萬富翁了。」

馬時亨接受香港賽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
馬時亨接受香港賽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

遇種族歧視被當透明 分析員年薪20萬加元

八十年代種族歧視十分明顯,「會議上,很多銀行家或行家都當我透明,有段時候很辛苦。」他一直努力工作,直至1984年,被選為加拿大首屈一指的銀行分析員,地位立時提升。「事業上做得最開心,就是這段當分析員的日子,錢又搵得多。當年離開銀行界年薪是三萬多加元,到1984年,年薪已達20萬加元。」他認為年輕人一旦遇到機會,必須敢於嘗試。

在海外多年,1990年回流香港,任職多間大型企業。2002年被董建華政府羅致,加入政府成為首批問責官員。「當時抱有強烈的使命感,覺得五十多歲人,想為自己土生土長的香港做點事。」笑言:「加上當時已經脫貧,有兩餐食,就入政府試吓。」

馬時亨接受香港賽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
馬時亨接受香港賽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

財富給人帶來安全感享受感及成功感

他指自己小時候的貧窮,是屬於最低層次的貧窮,「是令人非常擔心的一種貧窮,關乎能否生活下去的貧窮。」除了赤貧的一批,部分人的貧窮屬於相對性,是程度及層次的分別:「有些人不是很窮,只是覺得自己比某些人窮。」

他認為財富給人帶來安全感、享受感及成功感。「富與貧的分別,在於貧窮的人欠缺安全感,而富人的安全感,相對較高。」其次是享受感:「越有錢的人,理論上享受越多。」舉例最有錢的人擁有私人飛機,次一級的有本錢搭頭等機位;然而,有能力搭飛機,其實已經是不錯的享受了。第三是成功感,「有錢的人會用財富去衡量成功,財富越多就越覺得自己越成功。」

馬時亨認為做不到心中富有,不算真正的富有。「向人免費派飯的好心人、教育界春風化雨的良師、公立醫院的醫生……不計較金錢,回饋社會,心中財富更大。」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