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團隊同心奮戰至最後一刻 林偉德十年耕耘建會展站

2022-06-13 07:51

港鐵沙中綫土木工程(南北綫)項目經理林偉德與團隊耗費十年心血建成會展站。
港鐵沙中綫土木工程(南北綫)項目經理林偉德與團隊耗費十年心血建成會展站。

步入會展站寬敞的大堂,隨着電梯向下移動,逾千張維港相片組成的壁畫映入眼簾,沉醉於不同時分的海港景色,不知不覺便到達底層,現於眼前的是截然不同的戰爭遺迹展覽。略顯時光痕迹的戰時炸彈,意外地與車站的紙皮石馬賽克相互融合。這里,是工程師林偉德耕耘十年的「寶地」,從收地到開挖、從路軌到月台,一磚一瓦,都由他與港鐵團隊製成,全隊人一起迎難而上,奮戰至最後一刻,終為東鐵綫百年鐵路的軌迹,刻畫全新的里程碑。記者 林家希 照片 盧江球攝、受訪者提供

眼前的林偉德幹練率性,與記者同遊會展站期間,興致勃勃說起站內各種設計巧思。身為港鐵沙中綫土木工程(南北綫)的項目經理,他在一三年起參與東鐵綫過海段項目,監督工程建設。十年過去,他和團隊的心血,終於展現世人眼前。回看這段歷程,他坦言難以形容,感性說道:「多簡單的工程也好、多困難的工程也好,無論你能力多好,也無法獨力完成。」他謙稱自己與專業人士協作過程中,不時「聽下、八卦下、問下」,僅此而已。

建上海申松綫練就武功

「當年讀理科的,多數做醫生或工程師。」林偉德笑說,兒時選讀工程,並非因宏大理想,而是成績不錯順勢而行。他大學負笈美國,在名校南加州大學修讀土木工程學士及碩士課程,難忘暑假回港在一家公司實習,短暫參與興建汀九橋,數年後竟發現自己設計的橋面排水系統獲得採用,「直到現在也覺得很神奇,沒想過公司會用我這實習生的設計。」他從中得到莫大鼓勵,也是促使他走得更遠的契機。

一九九九年,林偉德投身港鐵公司,接手的首個項目,是協助建成將軍澳綫的寶琳站和油塘站,其後被調派內地五年,參與港鐵合資的上海軌道交通項目,帶領當地工人建成三十一公里長的申松綫。那些年練就的好武功,返港後有了用武之地,他被委派興建西港島綫,包括香港大學站,以及重置受影響而拆卸的戴麟趾康復中心。

「工程師的使命,是創造出造福大眾的建設。」重建的質素及格即可,惟包括林偉德在內的港鐵團隊,更想做的是升級舊有的社區設施,回饋社會。於是衍生了舊半山區警署(即「八號差館」)活化工程,翻新中盡力保留歲月痕迹,連同旁邊新建的大樓,提供近萬平方米的空間作康復中心,並增建高架道路和無障礙通道等,讓行動不便的市民,也能輕鬆前往治療。

使用者滿意是最大成就

不變的核心理念,在東鐵綫過海段也能體現。為配合會展站工程,灣仔游泳池和港灣道體育館,均須在原址旁重置。林偉德舉例指,灣仔游泳池原有的室外恒溫泳池,在冬天格外耗能,港鐵團隊在重建時,精心規劃了恒溫控制的室內泳池,並加裝太陽能發電板,更能節省電量。泳池重開當日,學童嬉水暢泳的畫面,深深烙刻在林偉德心中,「最重要是使用者滿意,那能帶給我最大的成就感。」

上月會展站正式通車,他特意前往現場,觀察公眾反應。眼見鐵路迷「衝閘」趕搭頭班車,又有市民稱讚過海快捷方便,他的臉上浮現欣慰的微笑,「十年了,由收地到正式通車,足足用了十年,好開心市民認為這條鐵路是值得興建的。」

回首工程師歷程,林偉德認為,東鐵綫過海段的技術難度最高,六公里的距離,卻運用了現行所有的隧道建築方法,包括在石澳工場建造沉管隧道預製件,由躉船拖至維多利亞港,沉放海牀,連繫九龍和港島,又以大型隧道鑽挖機建造兩段隧道,由近灣仔運動場的位置,連接至會展站。

至於車站,則以明挖方式,興建大型且複雜的臨時鋼支架,保護附近的構築物和設施;最後的越位隧道,則因該處石層過硬,且只有七百米的短距離,最終選擇爆破。四種手法建成的隧道,或已更新香港鐵路工程的紀錄。

四種手法建隧道刷新紀錄

訪談過程中,林偉德多次提及「團隊」,強調工程不能一個人完成,慶幸有一班經驗豐富、善於應變的工程人員,成為堅實的後盾。談起團隊,他的眼神充滿熱切,「誰能想像金鐘超級轉車站的挖掘,是在維持行車綫的同時進行,把握列車進入月台之間的一百零五秒,完成爆破?」

作為監督,林偉德嚴肅看待工程細節,但其餘時間,他毫無包袱地與工人開起玩笑來。事實上,那是共同經歷困境後,才能吐出的幽默。東鐵綫過海段的建成非一路順遂,分判商曾在正反面調轉安裝連續牆的鋼筋鐵籠,工程期間亦曾有多處沉降,超出警戒水平,爭議鬧得沸沸揚揚。他不諱言,確實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刻,「有段日子感覺自己不是做工程,而是做公關。」

林偉德當年向傳媒介紹新戴麟趾康復中心工程項目。 受訪者提供
林偉德當年向傳媒介紹新戴麟趾康復中心工程項目。 受訪者提供

工程連番受狙擊壓力沉重

林當時以土木工程建造經理的身分,出席灣仔區議會,解釋建造情況,連番遭受「狙擊」。他承認,因嚴峻的考驗背負了沉重的壓力,幸好這些經驗成了團隊的養分,「我們堅持團隊精神、相信Can-do spirit(一定得精神),想加倍努力,證明給市民看,我們的鐵路是國際級水平的!」記者問他如今有否達成目標,他斷言說:「絕對是成功的!」

克服逆境、解決疑難,是工程師的職責,他以通車前夕下起滂沱大雨為例,憶起連場大雨,讓會展站外的公共運輸交匯處路面,難以畫上道路標記,「停雨時我們立即衝出去,用地拖抹乾地面,以白色油漆畫下標記,但不久又下一場大雨,令努力付諸流水。」如同其他多年來反覆進行的乏味工序,他和團隊不願放棄,迎接挑戰到最後一刻,終為事件寫上完美句點。

東鐵綫過海段已進入收尾階段,有望在國慶日前完成尚餘的路面工程。林偉德的下一步尚未定案,但此次打破興建鐵路的制式框架,令他眼前的道路似乎更為寬闊。不過,他最嚮往的,還是以知識和經驗回饋社會,做出惠及民生、讓市民更安心使用的公共設施,「希望未來建成新鐵路後,又可以『真的很興奮』地坐頭班車,與市民一同歡呼。」

全文刊《星島》「每日雜誌」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