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騙案停不了 騙徒扮「互聯網公安」呃文員20萬

2022-05-30 21:41

橋唔怕舊,最緊要受。警方表示,去年共接獲19,249宗詐騙案件,較2019年的大約8200宗,增幅逾1倍,而市民因騙案而損失的金額超過65億元。 警務處處長蕭澤頤表示,去年平均每半小時就發生1宗騙案,平均每日有1700萬元被騙走。另外,本港前年錄得1193宗電話騙案,較對上一年增加近85%,雖然去年數字稍微回落至1140宗,但涉案金額有增無減,由約5億元增至逾8億元。

有電話騙案受害人分享經歷。年約40歲的陳先生是一位文員,今年初接到自稱「互聯網公安署」人員來電,陳先生指對方操普通話,聲稱他在微信發布售賣新冠病毒假藥、洗黑錢,「他有提及自己的職員編號,甚至提議我用電話檢查究竟該電話號碼是否正確,證明他沒有騙我。」

騙徒除主動要求事主核實虛構的身分,亦事先盜取受害人的個人資料,增加事件可信性。陳先生指,騙徒首次來電時,能準確說出其全名、身分證號碼、年齡及出生日期,令他減低懷疑「他愈問愈多,再過一段時間又打電話來,都頗煩」。

陳先生後來按騙徒指示,登入一個假冒內地司法網站,當中顯示一張包含他姓名和相片的追緝令,甚至有加蓋印章。 「他(騙徒)指要檢視我的銀行資產,我提供了部分資料,對方由始至終都沒有要求我匯款。翌日他要求我在手機下載一個流動應用程式,裏面載列了多間銀行的名稱。對方聲稱銀行公會要審查我的資料,其實那是「木馬程式」,會盜取你的銀行帳戶和密碼等。」最終,他被騙走約20萬元。

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分析部份騙徒常用的手法,中心高級督察陸鴻基表示,大部分電話騙案的詐騙集團,都以海外為基地,騙徒除了假扮速遞公司、銀行或政府部門職員外,近期亦會利用疫情作為幌子。騙徒會指受害人身分被盜用,並被誤認曾到訪高危地區,之後指受害人由內地走私抗疫物品、偷運疫苗到港,或在內地散播與香港疫情有關的假消息,要求他們配合調查,包括要用手機下載木馬程式,或到訪偽冒司法機構網站,輸入自己的網上銀行資料及密碼。最終受害人會被轉走戶口內所有存款。

警方強調,任何執法人員都不會向市民索取銀行戶口密碼或金錢,作調查用途。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