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灣區航空擬6至7月啟航 目標先飛東南亞
2022-05-23 06:47
疫情下,航空業面臨困境,但此時成立的大灣區航空,則積極利用空檔做準備工夫,幸運地避過疫情的直接衝擊。經過逾兩年的籌組部署,已接近萬事俱備,其行政總裁丘應樺接受《星島》專訪時透露,正密鑼緊鼓籌備啟航,兩架飛機已到埗,第三架會在七月交付到香港,目前正等候政府審批文件完成手續,估計最快在六至七月期間首航,甚至希望可趕及七一回歸假期之前,除了以來往東南亞城市為目標,亦會視乎內地的情況,提供來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航班。記者:黎倩彤
成立逾兩年的大灣區航空,去年十月正式獲民航處批准「航空營運人許可證」,今年二月獲空運牌照局簽發牌照,一百○四個航點有效期至二○二七年,可往返香港至內地、台灣、日本、南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當中四十八個為內地一、二綫城市,佔近一半。丘應樺解釋,雖然珠海有內陸航綫,深圳則有國際及內陸航綫,惟絕大部分大灣區城市沒有直航,公司冀針對大灣區增加航班,連接海、陸、空三路,讓大灣區客人可從港珠澳大橋、高鐵、海天客運碼頭等不同渠道來港,轉乘飛機進出全球二百多個城市,他稱這種模式為多式聯運。
針對海陸空客人轉乘多式聯運
他坦言,「香港只有七百萬人,支持唔到咁多家航空公司」,但大灣區共有七千多萬人口,佔全國生產值一成三,一半人每年更平均外遊兩次,年輕人則佔一千四百多萬,足見大灣區市場非常龐大。大灣區航空的成立,正是看到「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融入大灣區後,未來在經濟、教育及科技層面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潛力。
丘續指,香港國際機場有一百多家航空公司營運,高峰期間每日有一千一百個航班,只要掌握市場脈搏,利用既有優勢,配合實施一地兩檢,轉機乘客毋須分別在兩地過關,等如香港都有內陸航綫,有利大大提升本港航空樞紐的地位。
過去兩年,一波波疫情重創航空業,丘應樺承認疫情令公司需要重新估算各項開支及人手,達致開源節流。他舉例指,原本的招聘計畫頗為進取,希望飛行員、艙務員及後勤員工能增至二百人,但押後啟航後人手需求較少,故只聘請了約一百四十人,另有二十五名機師,大部分來自前國泰和港龍,最近才開始重新招聘。
丘應樺提到,所幸的是公司於二○一九年成立,而申請程序正常需時一年多,正好利用空檔做足準備,幸運地避過疫情的直接影響。 問及最新啟航的時間,他表示「當然不可以等到疫情完全消退,或者所有關卡撤走」,但須觀察本港和其他國家的檢疫要求,以及整體市場需要,現時仍有太多不確定性,打工仔未必願意承擔回港的隔離費用。他期望當局可提早放寬外防輸入限制,提高市民旅遊意欲,「回歸或暑假前希望能開航」,首先在東南亞數個航點起飛,也會研究能否飛抵內地航點,「如能首航,我們希望可以先飛上海、北京等這些內地大城市。」
他補充,航空公司主要考慮熔斷機制,倘若編配好航班卻要停飛,會為乘客帶來極大不便,所以不少航空公司選擇每隔七日一班機,即使要熔斷,下一個航班仍可如常起飛。而大灣區航空未有足夠規模,航班調配上必須靈活走位。他又估計,疫後外遊需求將變得非常逼切,坐飛機成為新常態,可能出現V形反彈、一位難求的情況,東南亞旅遊點如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相信會大受歡迎,日本和南韓也會是熱門國家。
先租後買第三架機下月交付
飛機方面,公司暫定繼續租賃飛機,第三架波音737-800型號飛機預料在下月同樣從挪威交付香港。丘說,航空公司普遍「先租後買」,待日後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買飛機,相信仍距離一段時間。再者,三架飛機已足夠應付多個航綫,一架飛機使用量約九至十小時,換言之一日可以飛三四次短途航班,足以應付啟航初期的需求。
近年「紅眼航班」興起,不少港人為節省旅費選擇「凌晨飛,早上抵達,住少晚酒店」,亦有助盡用飛機使用量。他指,起初計畫在首五年內把機隊擴展至三十架飛機,惟因應疫情有所放緩。若市場復甦加快,也不排除會盡快引入更多飛機。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