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局主席盼盡快通關 憂變孤島失去金融中心地位

2022-03-26 16:22

金發局主席李律仁。資料圖片
金發局主席李律仁。資料圖片

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今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香港絕不能被外界視為孤島」,又提到香港是外向型經濟,希望「加把勁,努力對外對內通關」。李律仁表示,第五波疫情暴露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其實隱藏著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有很多需要照顧的社群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認為,發展的成果必須是大家能夠分享得到,而且有持續性,社會才會認同。

金融對香港社會的貢獻,不單是經濟利益,亦是幫助香港更趨國際化,更是一國兩制重要的一環。他引述有學者提出:「香港如果沒有國際化,還有什麼?」的確,若然香港未能在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繼續發揮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香港就會失去獨特性,亦是國家的一個損失。

李律仁強調,香港絕不能被外界視為孤島,香港是外向型經濟。較早前預算案,其中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提出一系列措施,務求繼續發揮在融資、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和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強對國家發展的貢獻。

李律仁樂見預算案採納了金發局提出的一些建議,包括審視上市規則擴寬至先進技術企業的集資管道、就單一家族辦公室管理的合資格投資管理實體提供稅務寬免、繼續發行綠色債券、豐富以數據為本的金融服務,以及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基金」等措施。

李律仁說,全球疫情加深對企業責任的要求,ESG(環境、社會和管治)概念在投資和融資領域亦逐漸成為主流。香港發行綠色債券,在亞洲已經處於領先地位,而且還有好多其他方面的機遇。數日前金發局一位董事就提出在大灣區仍有不少用煤發電廠,香港可以為其轉化提供融資,包括將未來減低碳排放所得到的碳信用額,通過碳市場變現。

科技影響到金融本身,他甚少用到紙幣硬幣,更可以換個更薄的錢包,有時甚至攜帶一部手提電話便足夠了。科技的大規模應用,驅使金融機構變得越來越數位化和精實化。行動支付、機器人理財、遙距KYC、智能客服、自動作業流程等已經是司空見慣。科技的應用方面,下一代走得比成年人快很多。他透露,10歲未滿親戚已有各種電子戶口。疫情下上網課更加速習慣處於虛擬世界。最近親戚就商量是否要學習進入元宇宙,甚至投資一塊虛擬地皮,最後沒有跟風炒賣,但確實感覺到科技正徹底改變生活。

李律仁說香港可以結合大灣區的科技力量,加上國際化和開放的環境,發揮金融中心的功能,必然會有一番作為。香港的關鍵在於聯繫國家和世界。最近金發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以上的國際金融機構受訪者均認為香港目前是他們進入中國內地的主要樞紐,而完善的監管和法律制度,以及基礎設施的配套,都佔盡優勢。例如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等各個市場的聯通機制,突出了香港作為資金進出內地的重要角色,亦可見香港是國家內外循環、雙循環的一個交匯點。

香港處理全球最大規模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政府在預算案提及推動離岸人民幣產品發展,包括發行更多元化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債券,不單是為了做生意,更是幫助人民幣有序地國際化的一步。李律仁認為,香港必須恪守本分,做好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隨着疫情過去是時候加把勁,努力對外對內通關。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