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專家張伯禮指香港應借鑒內地抗疫經驗運用好中醫藥
2022-03-23 15:16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日前在香港中聯辦協助下出席香港中醫藥抗疫交流會,並對在香港疫情防控中發揮中醫藥作用提出了建議。張伯禮表示,香港應充分借鑒內地抗疫經驗,運用好中醫藥,為香港抗疫開闢一條新路,推動中醫藥在香港疫情防控中發揮更大作用。
張伯禮介紹了Omicron特點、中醫藥救治經驗及取得的成效、「預防—治療—康復」全過程一體化救治模式以及針對老年有基礎病的患者和體質虛弱者如何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經驗,介紹了天津抗疫「先證而治,截斷病勢」「重症肺炎兼顧基礎病」的診療實踐和對兒童患者「通治為主,對症為先」的治療體會,並推薦了中醫藥治療的基礎處方。
另外,張伯禮接受人民日報訪問時,說Omicron傳染性強,隱匿性強,無症狀感染者多,本階段應早快準,全面摸排疫情風險底數,嚴格快速流調溯源;與此同時亞洲疫情的反彈將帶給中國更大的外防輸入的壓力,各地需提前做好預案,建立針對Omicron的大規模個篩查準備以及應對方法。
張伯禮分析,Omicron毒株傳染性增強。Omicron變異株的核苷酸變異位點在50個左右,其傳染力比Delta變異株增加了37.5%,引起此次疫情的BA.2亞型傳染力較之前流行的BA.1又高了約30%。其具有傳播隱匿、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無症狀者多,早期難於發現。具有易形成社區傳播的特點,一旦發現往往已形成小規模爆發態勢,是導致疫情多點散發甚至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境外輸入壓力增大。尤其是最近亞洲疫情的反彈,國內面臨更大的境外輸入的壓力,如周邊的韓國、越南、俄羅斯、日本,以及香港地區,都排在世界新增病例榜的前面,韓國7天新增感染者超過150萬宗。如本次上海疫情初步判定是境外輸入病例攜帶的病毒污染了環境,加上管理疏漏,引發了本土感染並導致傳播。
多地傳播途徑和地點不同。根據多地流調發現首先出現疫情的多為學校、浴室、工廠、農貿市場等人員密集、流動性大、空間相對密閉的場所。一旦病毒進入這些場所,引發的傳播更快。所以本輪疫情表現出病毒傳播鏈極其複雜,疫情場所和人群比較特殊的特點。本輪疫情不僅在學校,在多種人群密集場所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隱匿傳播,同時由於就醫和核酸檢測主動性不足,難以在第一時間發現,會導致傳播力升級的Omicron引起學校等場所傳播,更容易導致多點散發或集中暴發,這也是本次疫情防控的難點。另外傳播途徑多元傳播,有時幾條途徑同時交互傳播,也增加了流調的困難。
防控意識有所放鬆。春節後,內地民眾還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返鄉返崗流動性大,個人防護意識有所鬆懈,同時少數地區在落實「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治盡治、應管儘管」方面還有較大差距,缺少實戰經驗和演練操作,到時候有忙亂應付的情況發生。
張伯禮提出建議,科學防疫,在風險範圍全員核酸篩查,全面摸排疫情風險底數。並根據檢測結果及時科學的調整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範圍,精準高效防控,消除病毒傳播的潛在風險。嚴格快速流調溯源。本輪Omicron導致的疫情已經隱匿傳播了一段時間,因此流調工作艱鉅複雜,需更加嚴格仔細,不僅要關注病例的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觸者,還要考慮病例前期是否存在傳播鏈,盡可能找到無症狀感染者。
加強社區防控。劃分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封控區要做到「足不出戶、服務上門」。對密接次密接人員必須應轉盡轉,應隔盡隔不能遲疑,徹底阻斷社區傳播,力爭用最短時間實現社會面清零。對本輪重點疫情地區和學校、醫院、工廠、建築工地等聚集風險場所,嚴格落實好各項防控舉措,全力遏制疫情傳播擴散。
為了可持續「動態清零」,應在科學精準上下功夫。立足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採用分層治療的方法,輕症收治在方艙醫院集中隔離管理,重症收在定點醫院集中救治。但各地各單位不能層層加碼,一刀切,隔離治療時間14天,居家隔離觀察7天,對複陽者、常陽者核酸Ct值35以上無須在醫院治療。
張伯禮指出,本次疫情也給了中國很多警示,尤其是提示亞洲疫情的反彈將帶給中國更大的外防輸入的壓力,需提前預案。張伯禮建議,一是更快速的溯源流調、建立針對Omicron的特異性核酸檢測方法、分類隔離,是防止疫情蔓延,減少醫療資源擠兌的有效手段。二是在「精準防控,動態清零」的基礎上全民接種疫苗,尤其是不同技術路線加強針的序貫接種,主動建立群體免疫。尤其重視提高老齡、有基礎病及體弱者的接種率。
三是堅守「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線,堅持防人也要防物,加大口岸邊境城市防控力度,堅決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及時有效處置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堅決切斷輸入源。四是對Omicron在治療上堅持中西醫並重、中西藥並用有非常好的效果。早期治療、綜合康復,中西醫協同的經驗可為全球抗疫提供寶貴經驗。
五是對無症狀者也不要掉以輕心。西醫無症狀,中醫有證候,今天無症狀,明天有不適很常見,尤其是老齡有基礎病者更須注意。採用辨證論治、先症而治可以積極預防病勢發展。六是推廣「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監測模式,群眾可自行購買自行檢測,有利於做到早發現,提高早期監測預警靈敏度。
在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下,做好科學防控,精準施策,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完全可能的,在總結兩年多來的經驗基礎上,張伯禮建議精準劃分疫情相關區域。現在部分地區疫情相關區域的劃分包括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覆蓋整個小區、整個公司,面積普遍過大。在區域劃分上應盡量精準,把握好封控區與管控區即可,防範區可有選擇地設立。
張伯禮提出,合理使用資源,避免過度防護。醫護人員的防護不分場合、不分情況的穿隔離服也是不必要的,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如在大篩現場、康復病房是否要穿隔離服,似應理性對待。因大篩出陽性者概率很低,戴好口罩、防護面罩、穿好隔離圍裙則可起到防護作用。康復病房都是轉陰者,就沒有必要像傳染病院一樣穿全套防護服。醫院的防控工作應更科學準確,注重效率和節約資源,才能持續有效。
就對民眾的要求而言,仍然要堅持做到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優化核酸檢測措施。推廣「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監測模式,積極科普宣傳抗原自測的方法及技術,群眾可自行購買自行檢測,有利於做到早發現,提高早期監測預警靈敏度。通過核酸自測試儀器和試紙的推廣,可有效緩解醫療機構核酸檢測的壓力,有效避免新冠疫情的傳播。還應進一步科學設定核酸檢測較為合理的Ct值。鼓勵研發有利於早期診斷、自我診斷的儀器、裝備用品及試劑盒。
更多第5波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按此)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