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波疫情|消息指抵港人士隔離期或減至7日 取消英美等9國禁飛令

2022-03-21 06:47

消息指抵港人士隔離期或減至7日。資料圖片
消息指抵港人士隔離期或減至7日。資料圖片

第五波疫情下政府收緊多項防疫和社交距離措施,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將於四月二十日屆滿,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最快會於今天就社交距離措施作中期檢討及交代。她透露其中一部分內容將會是「如何分階段放寬措施」,並正檢視針對九個國家禁飛措施,但同時也要防止疫情反彈,絕不能掉以輕心。《星島日報》報道,消息指,當局極大可能放寬入境限制,包括修改熔斷機制,取消英美等九個國家的禁飛令,當局亦有機會將抵港人士的十四日隔離期,減至七日。被問及本港是否仍繼續「動態清零」,林鄭表示,因本港仍處於疫情嚴峻階段「整體抗疫路向暫時未完全決定得到」。記者:黎恩彤

林鄭月娥昨日在疫情記者會指,在二月二十二日公布的一系列措施,會作一個中期檢討,她會爭取明日有個中期檢討及交代。她強調現時疫情仍然嚴峻,雖然好像已過頂峰,有一定的向下趨勢,但在污水檢測及市民出行的數字可見仍有反彈,從八達通出行紀錄來看,也是有一定反彈,因此不能夠掉以輕心,要視乎疫情才可決定在甚麼情況下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林健鋒:不能長期與國際隔絕

對於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提倡,可考慮放寬國際航班抵港限制,林鄭月娥回應說,針對九個國家或地區的「熔斷機制」,這是非常嚴厲的措施,她日前已提出會檢視,並強調即使放寬取消禁飛,對抵港的乘客入境時仍有要求,詳情稍後一併公布。消息指,當局極大可能放寬入境限制,包括修改熔斷機制,取消現時英美等九個國家的禁飛令,同時令日後的國際航班亦沒有那麼容易被取消。消息又透露,當局亦極有機會將抵港人士的十四日隔離期,減至七日。

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認為,現時是適當時間放寬熔斷機制和入境隔離措施。他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可能長期與國際處於隔絕狀態,否則會影響香港的國際地位。他指不少以香港為亞太總部的跨國公司,其高級管理人員在去年聖誕假回鄉度假後,因為香港禁飛令而無法返回香港,部分唯有轉到新加坡,例如文華酒店的營運就已轉到新加坡。他認為這些措施持續,會影響香港作為亞太總部的地位,因此需要適度放寬國際航班及入境隔離檢疫的規定。

林鄭稱未決定整體抗疫路向

林鄭昨天又被問及本港整體抗疫路向要繼續「動態清零」還是「中國式與病毒共存」,她表示,因本港仍處於疫情嚴峻階段「整體抗疫路向暫時未完全決定得到。她指,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內地,或須重新檢視疫情發展狀況及相對的處理手段,又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表示,希望在抗疫時付出最小的代價,去達致最大的效益,認為抗疫措施須考慮公共衞生、經濟需要,以及市民接受程度。但她強調,不想糾纏於如何去特別形容,因為每種說法都會引起不同揣測及演繹。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亦於社交網站表示,目前疫情在高位徘徊,一定要繼續保持嚴謹的社交距離狀態,傳播鏈才會慢慢斷掉,疫情才會得到控制。她說,防疫策略重點是保護長者,會加強支援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包括為長者提供治療新冠肺炎的口服藥物及加快接種新冠疫苗,加強為院舍長者的保護。至於社會有意見認為,在疫情後要成立委員會檢討政府的危機管理,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在這一波疫情中,有許多地方要事後檢討,範圍應要廣泛,包括長者成為今波疫情的死亡個案群組、安老院設施及推動公共衞生工作等,對於全面檢視政府、民間或者機構的行為,持開放態度。

亞洲多國限制入境情況

泰國二月一日起,全球已接種認可疫苗的旅客可申請「免隔離入境泰國簽證」。從四月一日起,旅客赴泰不必再出示登機前七十二小時的PCR核酸檢測,不過仍需進行落地後的PCR核酸檢測和落地第五天的ATK快測。

新加坡向香港等地開通「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VTL)入境,自本月十五日起,來自第一類低風險國家及地區(中國內地、台灣、澳門等),以及透過VTL入境者(香港、英國、美國等),在入境二十四小時內,只要自行快測並將結果上傳至星政府規定的網站即可。若無事,入境後毋須隔離。

馬來西亞 四月一日起重新開放邊境,所有已完整接種者入境後不須強制隔離;不過,旅客搭機前及抵境後仍須接受檢測。

日本 三月一日起放寬入境限制,允許非觀光目的外國人入境,包括商務客、留學生等。入境人士必須已接種新冠疫苗,及持有陰性檢測證明,PCR檢測為陰性等條件下,入境後的隔離天數將縮短至三天;而來自低風險的指定國家及地區人士,完成接種三針疫苗後可豁免隔離。

南韓今日起放寬海外入境規定,已接種新冠疫苗兩劑者,入境後不必隔離七天。入境者PCR核酸檢測規定也放寬,原本在入境前及入境第一天、第六天要進行共三次PCR檢查,本月十日起減為兩次,入境後第六到七天可以快檢代替。

更多第5波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按此)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