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雷雄德|降低停訓受傷風險

2022-03-10 12:00

為對抗停訓效應,訓練可針對下肢肌肉力量及跳起着地時的本體感應能力。網上圖片
為對抗停訓效應,訓練可針對下肢肌肉力量及跳起着地時的本體感應能力。網上圖片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已歷時兩年多了,運動醫學人員已經掌握很多科學數據,指出停止訓練或因疫情減少訓練,所引致增加的運動受傷風險。疫情初期,歐洲各地職業足球比賽停擺數月,當德甲重開首數周賽事,受傷率比過去一季明顯高出三倍之多。大家若要避免負面影響,基本條件是每星期進行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體能訓練。

疫情期間,有研究分析來自十五個國家的一千一百多名業餘長跑選手,發現整體訓練量和時間均明顯減少。從運動醫學的統計分析,指出這樣的減少訓練,比起疫情發生前的受傷率高出一點四倍。
  一向以來,運動科學上對於短期和長期停止運動訓練的定義,分別界定為四星期及八星期。由於這兩年疫情影響世界各地體育賽事和普及運動,科研人員搜集了更多數據引證出,停止訓練對受傷及表現的負面影響。

生理學上,運動訓練能促進新陳代謝,提升體質和力量,主要元素是肌肉細胞內的綫粒體。近期研究發現這些綫粒體蛋白的半衰期約一星期,停止訓練後導致綫粒體酶活性和功能下降,在停訓後一至兩星期已見到有明顯變化。停訓對心臟影響方面,短期停訓促使心臟心室出現萎縮,每搏輸出量明顯下降,運動心率平均高出百分之四。上述這些生理指標下降足以增加運動受傷的風險,尤其是需求下肢力量及平衡的運動項目,足踝關節扭傷及膝關節韌帶受傷,可以說是停訓後的重災區。

近期有生理學者建議,短期停止訓練的傳統定義,可以由四星期下調至三星期,以提醒運動員及早做好體能及協調訓練,避免出現更多運動受傷。

對抗停訓效應的運動訓練原則有多項,包括針對下肢肌肉力量、移動能力、協調技巧、跳起着地時的本體感應能力,以及基本的心肺耐力等。較常被忽略的是本體感應鍛煉,舉例說,排球員在停訓後不但下肢力量減退,而且控制着地時的肌肉協調同樣變弱,所以需要多做跳起着地的練習,包括分腿、前後腿及單腿着地等多元化動作,循序漸進,促使協調及平衡能力足以應付比賽時的狀態。

整體而言,一般參與業餘運動的朋友,受居家隔離及防疫條件限制,而未能維持正常的運動訓練,若要避免因停訓效應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基本條件是每星期進行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體能訓練,內容以力量鍛煉、協調、平衡、跳躍着地為主,已經能夠有效減低運動受傷的風險。(雷雄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