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限呎難杜絕納米樓 增地建樓是王道

2021-12-31 04:30

  為改善市民愈住愈細問題,港府宣布將在賣地條款內加入最低面積限制,並以屯門大欖官地為試點。限呎樓無疑有助改善居住環境,但卻只能治標,因只能規限官地項目,卻未能覆蓋到舊區重建項目或公營資助房屋,納米樓始終無法絕迹,治本之法仍是盡快增加住宅地供應。
僅適用官地盤 未涵蓋舊樓重建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公布下季賣地計畫時指,在招標出售屯門一幅地皮時,將會加入最低單位面積須有二百八十呎的條款,港鐵亦會在下季推出將軍澳百勝角通風樓用地引入限呎措施,以回應市民希望「住大啲」的訴求。若新措施推行順利,當局未來賣地將繼續提出限呎要求。
  當局在賣地條款設立單位面積下限是好事,因一些發展商近年不斷建造納米樓,單位面積愈起愈細,小到僅一百二十八呎的「龍盤」,不但低於本港人均居住面積一百六十一呎,更遠遠比不上新加坡的二百七十呎和深圳的三百呎。現在賣地規定建限呎樓,起碼可避免納米樓問題進一步惡化,有助改善市民居住環境。
  惟限呎樓卻無法讓納米樓從此絕迹,因措施只適用於官地和港鐵住宅項目,並未覆蓋到舊樓重建項目,由於後者屬舊契,政府不能添加新條款,項目建成後也毋須取得地政總署預售樓花同意書,故發展商仍可續建納米樓,只是供應量減少。
  當局賣地時加入限呎樓條款,若不放寬地積比,發展商可建單位數目減少,而單位面積相對比以前大,意味上車門檻提高,若樓價平穩向上,買樓人士準備的首期金額也要增加。若首期不足,只能轉攻入場費較低的納米盤。
  此外,作為納米盤供應者之一的港府,卻表明限呎樓短期不會應用在公營房屋上,因當局目前要先追上建屋目標,加上未來五年落成的公營房屋已在建築階段,設計難以改動,否則會影響落成日期和供應。這反映當局在房屋供應上抱持追數思維,但求在數字上追趕目標,唯有繼續犧牲居住環境質量。
綠置居建大單位 加快公屋流轉
  這種追數思維令到當局不斷興建納米單位,造成資源錯配,最明顯例子是前年推售的綠置居有逾五百二十多伙貨尾仍未售出,而且全部屬於面積不足二百呎。綠置居原意是賣給公屋住戶,加快公屋流轉,以便騰出單位供輪候冊人士上樓,但住戶沒理由為了買一個比現時居所面積還要細的新單位而交還公屋,這解釋為何這批綠置居滯銷,當局昨天要放寬給容許輪候公屋逾一年的人士購買。當局若想綠置居成功,除了屋苑位置佳,更應停建納米單位,因大部分公屋住戶想「住大啲」,興建兩房或以上單位可望成為其置業誘因,切勿簡單地將興建中的公屋撥作綠置居便算交差。
  要真的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和質素,政府應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除了着手展開填海工程前期工作外,更應為落實北部都會區規劃,加快收地談判同時,鼓勵發展商積極參與土地共享先導計畫,釋放手上農地建屋,並盡快拆牆鬆綁,精簡土地改劃審批流程,才能使大量生地盡快變成熟地,加快建屋進度,令「住大啲、住好啲、住平啲」的期盼不再是奢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