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重質訓練 要針對性

2021-12-20 12:00

何詩蓓在美國的訓練模式跟在港的時候,更加着重耐力訓練。AP
何詩蓓在美國的訓練模式跟在港的時候,更加着重耐力訓練。AP

女飛魚何詩蓓繼東京奧運後,再於短池世界錦標賽再次為本地體壇帶來驚喜,更加成為首位刷新世界紀錄的香港泳將。從東奧到世錦賽,不少教練都提及過她的進步和訓練模式有很大關係,其他項目又何嘗不是如此?

以往的刻板印象中,訓練時間愈長代表愈有下苦功,不論游泳、田徑和球類運動都有這種迷思,也曾經聽過不同項目、不同梯隊的教練強調訓練時數的重要性。若只看重長時間操練而忽略項目的特點,也可能做了無用功,事倍而功半。舉個例子,同樣是武術項目,套路選手訓練時需要仔細分析、調整每個動作,往往練一課就是三、四小時,但散打搏擊選手卻是認真操練一小時已幾近耗光體能,如何能夠維持三、四小時一課高強度訓練?如果只看訓練時數,只練一小時的搏擊選手,就真的不及練三、四小時的套路選手認真勤奮嗎?

隨着訓練愈趨科學化,愈來愈看重數據分析和效率,訓練模式慢慢轉為重質多於重量。每個項目都相應地鑽研出最適合該項目的訓練模式,每一分鐘都不會浪費,像香港單車隊就是率先以科學數據輔助訓練的隊伍,長途、短途和公路訓練都各自有針對性的計畫及重點,成績有目共睹。

最近看到本地泳壇教練張狄勇就在網上分享,何詩蓓在美國讀書以至如今參與國際游泳聯賽,期間她的訓練模式跟在港的時候亦有分別,除了改良動作細節,亦比以往更加着重耐力訓練,讓她的實力更上一層樓。不同的泳將各自有針對的訓練方法,但同樣需要從小打好基礎,不要因為急着做出成績而揠苗助長,厚積薄發更有機會攀上高峰。

訓練需要一矢中的,體育政策也是如此。有時候光靠資助未必能真正幫助運動項目的發展,如何發現不足、改善不足,才是真正強化體育發展的關鍵。立法會選舉結果今天出爐,希望新當選的體育界議員也能真正地推動本地體育,助選手走得更遠。何子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