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創傷新療法 助運動員速康復

2021-12-14 03:47

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主任容樹恒(右)及聯合主任陳活彝(左)介紹中心工作。葉偉豪攝
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主任容樹恒(右)及聯合主任陳活彝(左)介紹中心工作。葉偉豪攝

人體肌肉骨骼創傷,需要長時間始全面康復,運動員往往因傷患而無法作賽,同樣是「InnoHK」的中文大學「神經骨骼肌肉再生醫學中心」正研發將運動員受傷後康復時間,縮減約3成至一半的新技術,讓他們在受傷後盡快重返賽場,目標5年內進行臨床實驗。

康復時間減3成

進駐「Health@InnoHK」的「神經骨骼肌肉再生醫學中心」將於明年初正式啟用,中心將與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港開辦的劉鳴煒修復醫學中心共用實驗室,團隊共25名中大及卡羅琳醫學院的醫學專家,包括校長段崇智,涵蓋幹細胞療法、組織工程與3D模型、臨牀評估等多項研究,為修復受損的神經肌肉骨骼組織。

中心正研究針對運動創傷的新技術,中心主任兼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指,每年香港有約4千宗前十字韌帶受傷,須做手術的案例,全世界達數百萬宗,香港劍擊代表江旻憓兩條前十字韌帶都曾撕裂,雖然手術很快完成,但須休息近一年始能再進行劇烈運動,「我們現研發一種用幹細胞組成的薄膜,可在手術後加到傷患處,加快組織修復熟讀,能讓康復時間減到半年至9個月。」

5年內臨床實驗

容樹恒表示,研究團隊正在以老鼠等小動物進行實驗,預計明年用猴子、羊等大型動物進行測試,「要在實驗的安全性被確認後,才會展開臨牀實驗及應用,期望5年內達到這個階段。」他亦指中心將應對人口老化嚴重問題,研究將技術轉化為產品,解決因衰老退化而關節受損的問題,例如批量製造幹細胞薄膜去出售。

記者 楊璨珉
原文刊《星島日報》教育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