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和讓非遺吸睛 保育文物要「易入口」

2021-11-15 04:19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認為保育工作,要用現代化思想語言重新包裝傳統事物,才能吸引年輕一代,傳承下去。盧江球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認為保育工作,要用現代化思想語言重新包裝傳統事物,才能吸引年輕一代,傳承下去。盧江球攝

在香港推動文物保育,很難。本月初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舉辦「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身為館長的伍志和即使性格低調,亦披掛上陣頻頻見報落力宣傳。長期在政府架構下從事文物保育工作,他由早年專注重量級的古迹復修,到今日推廣項目較多、內容較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他總結心得,認為文物保育與推廣源於生活,每個項目背後都有大學問,策展前要「先認知,後消化,再包裝,務求易入口啲」,終極希望只為吸引年輕一代觀展,傳承下去。

去年10月,伍志和調任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上任一年多,今次非遺展覽可算是他的首份大型功課,訪問當日,他遊走於列為法定古迹的三棟屋博物館展覽場地,如數家珍介紹各個展廳內容和布置特點,這幢昔日陳氏客家圍村因防盜而將通道修建得迂迴狹窄,門牆亦較矮,他都未有碰壁撞牆,遇上迷路市民還協助引路。

自少愛聽古仔 看《通勝》長知識

這位非遺館長承認,推動文物保育,如何吸睛十分重要,否則很難吸引年輕一代踏足展廳。在政府工作23年,伍志和大部分時間在古物古迹辦事處工作,卻從未言厭,伍志和解釋因為他本身就喜歡歷史、傳統文化及香港風土習俗,「由細到大都喜歡聽古仔,歷史人物的、成語故事的,還有最愛的三國人物。」他生於傳統家庭,家人每年都買一本《通勝》,最深刻印象是祖母拿着《通勝》跟他講故事,除了二十四孝,還有壞人死後落地獄的故事,成為他的首堂倫理道德課,也啟蒙他對歷史的興趣。

  說到童年回憶的《通勝》,他興致勃勃,更提及有一次策展《通勝》展覽時,苦思怎樣突破二十四氣節及春牛圖的舊框框,當時有高人提到《通勝》內的宜忌項目頗為有趣,其實報章雜誌星座運程欄目亦有宜忌預測,但他細心翻看相關欄目,竟發現《通勝》所載的宜忌都與昔日農業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時至今日雖有些項目已不應用,但另有得着是,發現不少「宜」的項目都與初生嬰兒有關,如「理髮」是替初生嬰兒首次理髮;「沐浴」指齋戒沐浴淨身,亦指嬰兒首次洗澡;「整手足甲」則主要指首次替嬰兒剪指甲與腳甲,反映昔日農家社會對男丁的重視,令他大開眼界長知識。

重新演繹點燈非遺項目

行經三棟屋前廳,他停下來滔滔解說:「這是一座三進式客家圍村建築,整座建築左右對稱,中軸綫上設前廳、中廳及祠堂,棟就是指各廳堂承重的主梁,這裏有三座廳堂,共有三棟,因而得名三棟屋。祠堂梁上掛的東西全部有意思,例如燈籠代表男丁……」

講起男丁,他又提到點燈這個新界重要傳統習俗,過去不少文化節目介紹點燈總給人事不關己的距離感,他坦言點燈亦是非遺項目,如何令這個項目「易入口啲」,他舉例以「出生註冊」及「百日宴」去重新演繹。

他解釋,每年農曆正月,新界各鄉村會舉行點燈儀式,有指「燈」為「丁」的諧音,「點燈」寓意「添丁」,儀式為過往一年內添丁的村民,安排在祠堂點燈,告知神明和祖先家中有男丁出生,更重要是公告村民族人,男丁被正式認可成為宗族成員,名字將會寫入族譜,擁有參與宗族事務及繼承祖先產業的權利,就如現今的出生註冊。儀式當日,添丁的村民會宴請同村兄弟及親友食盆菜,就如今天的「滿月酒」或「百日宴」。

與村民打交道 倒背古迹歷史

對古迹建築特色及傳統習俗倒背如流,與他努力落區跟村民打交道有關。90年代,從小愛聽古仔的伍志和考入中文大學攻讀人類學學士,其後再進修碩士課程,那些年他尚在學生時代,除由書本獲得相關知識,更直接「落區」考察,試過到粉嶺龍躍頭松嶺鄧公祠參觀祠堂開光儀式,更膽粗粗與村長合照留念。

98年畢業,他加入政府,進入古物古迹辦事處,協助復修香港文化古迹。之後獲保送去英國進修「歷史建築修復」,回港後繼續專責鄉土復修,並協助評定古建築列為法定古迹,予以保留。

復修工程獲聯合國嘉獎

修復古迹,除要掌握物料特色,更重要是人和,作為陌生人進入祠堂重地,甚至動工維修,伍志和再發揮落區本色,每次都先禮貌拜訪道明來意,幸獲村民信任,得以如期動工,這位歷史迷亦得以參看很多重要文獻史料,並從村民口中聽到不少典故軼事。

多年修復工作,他的代表作是上水應龍廖公家塾及西貢滘西洲洪聖古廟,前者是首個由官民合作復修的古迹,這兩項工程其後獲得聯合國文物古迹保護獎,對他的工作成果予以肯定。當中滘西洲的工程由99年起歷時半年,更是伍志和入行後首個由頭跟到尾跟到足的大型項目,至今他仍與滘西洲的村民保持聯絡。

歷史一向予人沉悶感覺,文物保育更是悶出鳥來,但伍志和總會找到樂趣,他坦言歷史與人息息相關,現代人可以從歷史總結前人經驗得失,從而得到啟發,當然獲啟發多少因人而定,但對肩負推動文物保育及推廣工作的他,如何傳承予下一代才任重道遠,仍要為展覽「易入口啲」而努力。

記者 關英傑 攝影 盧江球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左)和客席策展人蕭國健(右)。 盧江球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左)和客席策展人蕭國健(右)。 盧江球攝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