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中華意識 淡化民族差異

2021-10-29 05:3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政策的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政策的主。

  (星島日報報道)近年,中國民族工作領域新問題不斷湧現,除了新疆、西藏爆發騷亂,有「模範自治區」之稱的內蒙古也發生統編語文教材風波。北京已經開始大幅調整民族政策,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淡化民族差異。一系列具體措施和人事調整也陸續展開,除了加大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亦調整少數民族「超國民待遇」,包括改變「兩少一寬」刑事政策,七省宣布逐步調整少數民族高考加分,內蒙古、西藏的政府首腦由異地空降。

  今年八月底,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防範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這是時隔七年再度就民族工作舉行中央級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他還指出,要「調整過時的」,「增進共同性」。

  二〇一四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新聞通稿裏,「民族地區」一詞出現二十四次,而此次只出現七次;上次通稿提到「民族團結」達二十處,此次只有三處。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二〇一四年會議僅出現七次的「中華民族」,今年出現四十一處。

  北京時事評論員馬浩亮對本報表示,此次會議最大的變化就是淡化民族差異,突出強調共同性、統一性。他指出,兩次會議對比,發出的明確信號,就是要全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這是比民族團結更高層次的目標導向。「民族團結當然很重要,但這一概念本身容易帶來一種心理暗示,那就是尚存在民族間的差異分歧,因此才需要加強團結。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則淡化這種思維,更強調根本上的統一整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王延中撰文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中國民族工作在一些地區和領域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過分強調局部利益、固化民族身分差異、同一地區政策公平性不足等。

  過往數十年,少數民族在計畫生育、高考加分、扶貧財政補貼等方面,享受的是超國民待遇,也引發了很多質疑。這次會議強調「民族平等」,去年安徽率先宣布取消少數民族高考加分,今年擁有大量少數民族人口的貴州省也開始跟進。

  過去,官方實施「兩少一寬」的刑事政策(對少數民族的犯罪分子『少捕少殺』,在處理上盡快從寬),也開始調整。習近平在會上強調,「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因應「共同體」新政,幹部政策也出現變化。去年年底,原中紀委副書記陳小江擔任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成為六十多年來首位漢人民委主任。今年十月,原拉薩市委書記嚴金海擔任西藏自治區主席。嚴金海是青海藏族,相貌氣質姓名與漢人無異,應該不是「純藏」,去年剛剛由青海進藏。今年八月,籍貫遼寧的王莉霞成為內蒙古史上第一位外省籍主席。王莉霞亦非「純蒙」,在內蒙工作只有五年。

  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內蒙古、寧夏、廣西、新疆、西藏等五大自治區,必須由蒙、回、壯、維、藏族人士擔任。專家指出,這是中央借助跨省調動來增強流動性,破除民族地區幹部本土勢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