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勵超獻策拓新房屋 為社企重出江湖

2021-10-11 03:47

劉勵超為新房屋構思出謀獻策。朱永倫攝
劉勵超為新房屋構思出謀獻策。朱永倫攝

要了解香港嚴峻的土地問題,升斗市民即使不讀時評分析,只看着連年飆升的樓價,也有深刻體會。07年退休的劉勵超,頂着前地政總署署長及前規劃地政局副局長的頭銜,是香港土地房屋政策的活字典,眼見房屋問題愈陷愈深,他最近走出筆耕時評的安舒區,加入本港地產商成立的社企,為新房屋構思出謀獻策。今日,人人也批評政府撥地建屋程序冗長,費時失事,劉勵超為官多年,見證程序由簡入繁,坦言要加快發展土地,不止政府要修例,公眾也要踏出一步,容許精簡諮詢程序。 

劉勵超07年退休後,一直與商界絕緣,只擔任市區重建局委員、香港鄉郊基金顧問等公職,並在報章撰寫專欄多年。不過,早前新世界發展宣布成立非牟利房社企「新世界建好生活」,他的名字意外出現,擔任社企的諮詢委員會成員。有朋友形容71歲的劉勵超重出江湖,說話不徐不疾的他,澄清自己不入商界的初心不變,「這個是社企,我在加入之前有問清楚,令我有信心它只是一家社企。」

發展北部都會區 變相重新研究

在退休前,劉勵超任職地政總署署長5年,過去亦有4年在規劃地政局工作,他坦言在政務官體系中,鮮有人像他般長時間從事土地部門,估計是被相中的原因。他亦知悉社企已參考外國做法,有初步的新房屋構思,惟需時解決財政開支、法律及政策等問題,他相信可就此提供意見,「發展商有建屋的專業知識,我希望由他們牽頭的社企,可以在建屋上事半功倍。」

隨着樓價急升,房屋問題多年來都是施政重點,特首林鄭月娥上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及發展北部都會區。劉勵超聽罷,第一個反應是慨歎未來的土地供應,又要重新返回研究桌上。他解釋,過去政府講求寸土必爭,於是在新界東拼西湊,研究過不少零散土地的建屋規劃,但新的北部都會區,即使是綠化地、濕地也一併研究,變相要重新審視過去的研究成果,「例如古洞北新發展區周邊的土地,如果要發展,規模會變多大?交通上,過去四綫行車的馬路,是否要改成六綫?還有排污等的基建,就算不是重新規劃,也要做很多修改,而每次研究就會牽涉很多部門,大家要協商就需要時間。」

他估計,要實現北部都會區的藍圖需時二三十年,未來5年的房屋需要,暫時只見過渡性房屋一招紓緩,「但過渡房只有基層受惠,想買私人樓的港人,他們的需要怎樣處理呢?」

新發展區討論多實行少

為了解決住屋問題,歷屆政府提出過不少方法,由發展新界丁屋、郊野公園邊陲土地、明日大嶼,到今日北部都會區,劉勵超坦言:「給市民的感覺是新發展區講得多聽得多,做就無咁多,見得到的都無咁多。」其中研究發展多層式丁屋時,劉勵超仍身處官場,並憶述當時研究得出建議可行,也獲鄉議區首肯撥地試行,但在他退休後,計畫就不了了之。眼看土地不足問題,由他退休前已獲關注,但直至今日仍未見改善,他只能以無奈一詞,刻畫此刻的心境。

為加快土地開發,港府擬修訂五條法例,不過,劉勵超知悉,政府工程向立法會申請研究撥款前,須經過多重關卡,有必要精簡。他更見證公眾諮詢程序及環境評估,由昔日被指馬虎及寬鬆,到今日猶如鐘擺走向另一極端,變成冗長費時,卻必須經歷的公式程序,「你可以翻查一下立法會最近處理的撥款文件,很多在2018年或之前,已經進行諮詢,中間經歷最少3年才走到申請撥款興建這一步。」

冀立會回歸理性 精簡諮詢程序

劉勵超又以環評為例,目前大型工程的環評耗時超過一年,原因是港府曾被批評,只做數個月的環評不能看到四季的變化,「我不是怪責環團,他們有必要確保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但我們不可以單方面批評政府官僚,公眾可不可以接受因為房屋是逼切問題,考慮縮短諮詢及環評的時間?」

說到改革,02年劉勵超空降地政總署,其下屬議論紛紛,更指他要整頓部門。他笑言當時政府未有明確指派他執行任何改革,惟當年霸佔官地、非法傾倒泥頭等土地行政問題受社會關注,縱然問題瑣碎,但處理市民投訴的方式未盡如意,令部門不時成為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當時地政總署內全部都是專業人士,派一個政務官過去,政治感敏度會高一點,去立法會解畫時,說話也圓滑一點。」

當年,劉勵超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翻開報紙,看看有沒有部門相關新聞,如有,就要想辦法在立法會解釋,並要堅持罵不還口,讓議員及公眾明白部門的難處。然而,過去數年立法會與政府劍拔弩張,官員與議員的關係,已不像劉勵超當年般「有傾有講」,他期望日後立法會回歸理性後,有助解決房屋短缺問題。

記者 郭增龍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