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覓地仍荊棘滿途 除阻力需政治意志

2021-10-08 04:30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宏圖,給解決房屋短缺問題帶來希望,但她不諱言這在三年前沒法做到,如果當時推行,肯定「焦頭爛額」,意即新政治時代的來臨為她鋪平了道路。這的確是事實,中央創造了一個好勢頭,讓政府可以有力出擊,但不可輕視的是,政府要覓得大量土地建屋,仍將阻力重重,滿途荊棘,必須有足夠的政治意志與施政氣魄去克服,否則只會重蹈過去的覆轍,兜兜轉轉走不出困局,令土地短缺成為永恆的問題。

  據政府估算,香港由二〇一九年至二〇四八年的土地短缺,約達三千公頃,比過往估計的「缺口」更大,如何找到如此龐大數量的土地,是極之艱巨的世紀任務。特首亦在施政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將建三十多萬個公屋單位,但首五年只能落成三分一;換言之,政府要在後五年覓地興建餘下的三分二,究竟用甚麼辦法做到,報告沒有具體說明,只能一邊做一邊籌謀。不論如何,增加土地供應將是政府的最大挑戰。

  要解土地難局 須具三條件

  政府在制訂未來覓地策略前,應反省過往的不足,從慘痛經驗中吸取教訓。在現任特首上任之初,土地短缺問題已甚嚴峻,面對種種政治阻力和干擾,政府卻欠缺突破障礙的政治能量,怯於強闖難關,權宜之計是發動一次「土地大辯論」,以為可就土地問題建立社會共識,藉此抗衡反對聲音,然而事與願違,結果讓激進組織、環保團體與利益勢力搶奪了話語權,花了一年多時間卻找不到覓地良策,最後回到問題的原點。

  這經歷反映政府要解決土地問題,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有敢於硬闖的政治意志,不怕反對力量反彈;二是創造一個有利施政的政治環境,讓政府能夠順利推行政策;三是有高超政治策略與技巧,去應付強力挑戰。

  在中央直接出手下,香港政治環境出現了翻天覆地改變,激進行動已受遏制,不少施政障礙亦被清除,正如特首所言,「目前正處於最好的時候」,讓政府可大展拳腳。然而政府是否具有第一項和第三項條件,仍須看它的實際表現,如果依然欠缺,即使勢頭多好,也只能事倍功半。

  政府雖已定出北部都會區的宏圖大計,但未來要達到發展的目標,仍須完成複雜的收地和造地工作。施政報告提出釋放新界祖堂地及收回棕地,這都觸及新界傳統勢力、地產商與棕地租戶的利益,日後政府與他們具體商議時,必然會困難重重。由於祖堂地屬鄉村集體持有,地權分散,如何定出收地門檻及地價計算等,將出現種種爭議,而且背後還涉及鄉議局與地產商,政治角力勢所難免。

  涉複雜利益 仍要連場角力

  至於施政報告提及的「綠化地帶」,政府如打這類土地主意,亦會引起環保團體和一些社會人士反對。幾年前政府曾考慮動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建屋,並已委託房屋協會做研究,但今屆政府為免環保人士不滿,避重就輕打消了這念頭。如今政治環境已變,政府會否再闖難關,是其政治意志的一大考驗。

  現時新界許多農地由地產財團擁有,近期他們已願意參與「土地共享先導計畫」,與政府合作,撥出部分土地興建公屋,但進展仍然緩慢,涉及的土地規模也不大,至今只有三宗申請,僅二十三公頃。政府如要釋放更多私人土地,必須與地產財團更積極互動,在這過程中,政府亦須展現強靭政治意志,而中央敦促各界合力紓解住屋問題的聲音,可成為政府談判的「底氣」。

  此外,政府要壓縮土地規劃的流程,並修改五條有關條例,也將引起爭議,改革難以順風順水,這同樣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由於可見,未來政府要覓得足夠土地,仍要打連場硬仗。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