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尖鼻嘴至白泥 研建自動捷運系統 區內料建1.7萬單位 帶動流浮山發展
2021-10-07 03:53
新一份《施政報告》銳意發展「北部都會區」,並探討在元朗尖鼻嘴至白泥興建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雖然早前政府研究未來洪水橋新區的交通時,曾提及自動捷運系統,設計屬高架橋式的自動駕駛鐵路,但卻從未提到會觸及此路段。當區人士均對有關建議大感意外,有區議員認同,該區僅以一條狹窄馬路接駁,捷運系統可紓緩區內擠塞,並為屯門及元朗提供第三條接駁路段,應付新界北部長遠發展需要。惟多個關注組織質疑,白泥屬鄉郊邊陲,按政府目前評估的發展潛力,新增人口不足以支持新鐵路持續發展,難以理解政府採用接載乘客量大、造價昂貴且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的捷運系統。
特首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並為此提出5個鐵路項目配合當區發展,其中一項是探討興建尖鼻嘴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及流浮山的發展。政府其後於《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稱「發展策略」)補充,流浮山至白泥一帶有潛力供應約1.55萬至1.75萬個單位,並有潛力劃出一個約等於數碼港規模的創科用途土地。
有助解決擠塞 建議延至龍鼓灘
消息一出,地區人士均大感驚訝,元朗區議員沈豪傑表示,白泥一帶只有一條狹窄馬路連接市區,部分路段更是單綫雙程,因此村民一直有聲音要求擴闊馬路,解決擠塞問題,他是首次聽到政府有意興建鐵路,並對此表示歡迎。
翻查政府文件,港府在2019年推出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與鄰近地區環保運輸服務可行性研究(下稱「研究報告」)時,其中一個交通運輸方案,正是引入自動捷運系統。項目須興建高架橋及車站,供無人駕駛鐵路行駛,路綫貫通洪水橋、厦村、元朗南等新發展區,並連接屯馬綫天水圍站及將來建成的洪水橋站,惟當時的研究從未提及尖鼻嘴至白泥的路段。而「發展策略」則未有提及「研究報告」的內容,只顯示捷運系統將與港深西部鐵路連接。
沈豪傑留意到,港府有意發展屯門龍鼓灘,他建議將交通網絡進一步延伸至該區,增加來往屯門及元朗的交通網絡,「新界北未來會多200幾萬人口,目前只有青山公路及元朗公路連接屯門及元朗,就算之後有11號幹綫分流,長遠未必能應付。」
未來人口不足以支撐新鐵路
不過,建造自動捷運系統的成本不菲,參考「研究報告」,洪水橋等區設捷運系統的造價為450億元,比現代化電車及環保巴士系統貴最少100億元。公共運輸研究組發言人鄭衍祺指出,過去港府建造新鐵路前,會計算區內人口能否支撐鐵路可持續發展,但按「發展策略」估算,當區人口只有約5萬人,即使計算尖鼻嘴至白泥現有村落的人口,以及假日郊遊人士造訪的數字,亦不足以支撐新鐵路的營運,看不到有大灑金錢興建鐵路的必要。
事實上,政府在09年曾建議於啟德建造單軌列車,設計與自動捷運系統相似,惟最終胎死腹中。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認為,啟德單軌列車的建造難度,在於港鐵觀塘綫經已飽和,再加新鐵路接駁將難以應付,同時現有港鐵站亦無空間興建單軌列車的轉車站。由於尖鼻嘴至白泥屬新發展區,按理並無上述問題,但他坦言興建高架橋須平整土地,對附近的環境影響最大,加上該區人口稀少,興建鐵路並不符合成本效益。
元朗厦村區議員鄧家良指,不建議用架空形式,或類似輕鐵模式的路面鐵路來興建,除了涉及佔地問題,一旦落實興建,有機會窒礙未來洪水橋至厦村一帶的潛在發展,認為以地下鐵路方式建設較可行。他續建議,可考慮擴闊稔灣路及深灣路,並引入電動巴士等環保公共運輸作交通發展。他補充,即使日後發展有變,該方向亦能有空間且有彈性地作出改變,跟上發展,同時工程涉及的持份者最少。
地下鐵較可行 電動巴影響小
當區目前主要以稔灣路為主要交通幹道,附近主要為寮屋、物流中心及車場。鄧家良認為,項目暫時對原居民影響較小,相反有機會觸及當區非原居民或私人土地。他認為從觀光發展考慮,應把物流中心集中在稔灣的新界西堆填區一帶,方便規劃。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指,尖鼻嘴至白泥的工程一旦實施,難免會有填海部分,變相縮窄當區的泥灘,對該地的季候鳥造成影響,影響更遠及整個后海灣生態。若工程最終堅持落實,列車帶來的噪音及燈光等,同樣會為候鳥帶來滋擾。
程詩灝認為,興建地下鐵路或擴闊現有公路設施,既可解決運輸壓力,同時減低對灘面的影響。站在旅遊角度來看,他直指「毋須有這樣的鐵路」,相反興建單車徑更為吸引,建造過程對環境的壓力也不會很大。他提到,當年建造深圳灣大橋時,已對當區生態影響很深,雀鳥出現比例大大降低,大橋建成至今已10年,現時才見到生態慢慢恢復,認為現階段毋須要以旅遊發展為目的興建鐵路。
記者 郭增龍 陳家榮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