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公私營合作 病人毋須返公院輪候

2021-10-03 05:30

  (星島日報報道)港府計畫在十八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是希望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目前經地區康健中心轉介至家庭醫生看診的病人,只有兩次資助免費看診的機會,即使在地區康健中心診斷病症,但最終仍須返回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輪候。卓健醫療執行醫務總監周一(見圖)認為,康健中心應與公私營協作計畫有更好的聯繫,令病人可繼續於家庭醫生看診,令整體的治療服務得以改善。

  卓健醫療為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的網絡醫療服務機構,當區居民在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接受健康風險評估後,若有糖尿病或高血壓風險因素的市民,可獲轉介至當區的網絡醫療服務夥伴進行診斷等。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去年六月至今年八月,共轉介約三百人次前往旗下診所跟進,其中接受西醫服務佔病人比例約四成。然而,經地區康健中心轉介的病人,卻只有兩次資助看診的機會。換言之,病人基本上在進行篩查,在得出結果後,網絡醫生便要將病人交回地區康健中心處理,再轉介至公營或私營醫療機構接受下一步的治療。

  港府成立地區康健中心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減輕公院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而重複的轉介工作,看似未有紓緩現時公立醫院的壓力。周一認為,港府可考慮將「資源跟著病人走」,一旦病人篩查出早期高血壓或糖尿病時,病人可直接利用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畫,讓病人直接留在地區康健中心下的網絡醫療服務機構看診。

  他認為,相關做法能讓篩查出病人患慢性病的醫生,可以一直跟進病人的情況之外,同時亦可確保病人能盡快接受相應的治療。不過他重申,即使港府強化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畫的轉介制度,亦應設有機制讓病人能隨時選擇轉回公營機構看診,保留病人選擇的權利。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