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德失中流砥柱 中歐關係添憂
2021-09-29 04:30 德國大選投票周日結束,雖然社民黨取得最多議席,但該黨領導人肖爾茨能否當上總理,仍存很大變數,此因社民黨議席未超國會總數的三成,比對手聯盟黨多出不足兩個百分點,社民黨與聯盟黨誰能成功拉攏綠黨和自民黨結盟,才能成為新總理,令德國政壇未來數天,以至一個月都面對不確定。此亦預示無論誰當上總理,都再難如默克爾般能一錘定音,在歐盟展現領導強勢,將令德國和歐盟的團結穩定備受考驗。對中國而言,缺少了默克爾,德國和歐盟對華理性務實、互惠互利的路線,將更難抵禦正瀰漫的反華聲音,為中德、中歐關係添憂。
由於默克爾不再領導聯盟黨參選,德國勢必出現新總理,可是她所屬聯盟黨的領導人拉舍特表現不濟,現任財政部長的社民黨肖爾茨則因更近似默克爾領導風格,獲不少選民支持,令社民黨在大選中取得百分之廿五點七選票,成為第一大黨,勝過聯盟黨的百分之廿四點一。由於兩黨在國會所得席數都不足三成,兩人又不希望如現屆般,組織聯盟黨和社民黨的聯合政府,將各自爭奪其他黨派合作,誰能組織國會過半數議席的新聯盟,誰才可成為新總理。
新總理欠高威望 勢增動盪
兩人必須同時拉得綠黨和自民黨合組新政府,才能成為總理,綠黨與自民黨則表示與兩黨任何一方合作都可以,此令籌組新政府的談判更難預測。唯一可肯定的是,無論誰成為新總理,德國、歐盟的政局都會變得動盪。
拉舍特與肖爾茨都走中間政策路線,分別只是前者是中間偏右,沿用默克爾政策,後者是中間偏左,較傾向加稅和增加福利。然而,中間路線現時在西方並不討好,經常遭遇民粹和民族主義者的攻擊,德國全靠默克爾連任總理四屆共十六年、個人擁有極高威望,才能保持中間路線而不致左搖右擺,她的政策看似沉悶,卻成功令德國經濟長期增長、社會保持穩定。肖爾茨與拉舍特威望不高,能否抵禦極左激進聲音、極右反移民聲浪成疑,對德國穩定是一大考驗。
此外,這次領導人變動,對歐盟的穩定也有負面影響。默克爾可說是歐盟最具威望的領導人,且擅長協調不同意見,歐盟這十幾年來經歷歐債危機、中東移民湧入、英國脫歐和新冠疫情等多項衝擊,全靠她掌舵,才能令七嘴八舌、紛擾不休的歐盟跨過重重危機。下任德國總理沒有她的威信和協調能力,再難扮演彌合歐盟各國的角色,法國總統馬克龍有意強化他在歐盟的領導角色,並要加強歐盟在外交、軍事的自主地位,不再跟從美國,但他國內麻煩不絕,又要面對明年四月大選,歐盟未來半年只會雜音更多、決策更遲疑,將不利國際合作。
後默克爾時代 難拒反華浪潮
默克爾卸任也不利於中德、中歐關係。她出任總理頭十四年共訪問中國十二次,只因新冠疫情才兩年未再訪華,可說是最了解中國、並願意與對方溝通的西方領導人。目前西方沒有一個領導人如她般,能對中國長期採取理性、務實的合作政策。
現時西方民族情緒高漲、美歐極左極右政客都推動反華政策,在這形勢下,沒有了默克爾的德國政壇,縱然經貿合作令中德皆蒙其利,但以人權、國家安全質疑中國的聲音,勢必加大。下任德國總理欠缺默克爾的威信,恐難抗拒疑中反華聲音,成中德關係最大隱憂。
相比德國,在少了默克爾對中國理性務實的聲音、無人如她般積極調停中歐分歧,歐盟的反華聲浪可能升得更快,對中國的敵意易增難減,與中國的碰撞亦會加劇。
後默克爾時代,新總理的弱勢,以及缺少默克爾的穩重和領導力,對德國、歐盟和中國都是一大損失,亦對世界穩定構成新挑戰。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