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中環街市舊建築注入新元素

2021-08-21 05:30

■中環街市內的水磨石大樓梯,復修後因應建築物條例需求加上了扶手欄杆。
■中環街市內的水磨石大樓梯,復修後因應建築物條例需求加上了扶手欄杆。

  停用和關閉十八年的中環街市,將於八月二十三日(下周一)重新運作,以全新姿態開放給市民享用。

  活化後的中環街市,保存了一九三九年建成時的面貌。這座三級歷史建築內外的「定義特徵元素」,包括外牆的橫向窗戶及簷篷、兩道水磨石大樓梯、中央光井、柱網結構和街市檔攤等,都保留下來並予以復修。

  顧名思義,活化歷史建築,就是把舊建築賦予新的生命。在香港,由於保育舊建築只普及了十多年,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一定要原汁原味,一成不變才算保育。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八十年前的建築,興建之時當然合乎當年的《建築物條例》,亦當然盛載着當年的生活所需。但隨着時代轉變,今天的條例有所進化,社會的需求亦有不同;因此,把新元素注入舊建築,在世界各地的例子比比皆是。

  同樣地,在復修後中環街市,雖然舊貌依然,但細看之下,你會發現一些新增的建築元素。

  首先是逃生樓梯(俗稱走火梯)。按《建築物條例》要求,建築物內必須有足夠的逃生樓梯,好讓市民在發生火警時盡快離開樓宇現場。由於舊建築內的逃生樓梯數量和尺寸都不合今天標準,因此,我們在街市內增設了四條以鋼鐵做結構的走火梯,分別設置在街市的四個角落。

  另外,為了方便市民上落樓層及符合殘疾人士的需要,我們把原來的升降機數量由一部增加至三部。面向皇后大道中入口花園旁邊亦增設了斜坡以方便坐輪椅的人士進出街市。

  一九三九年的中環街市沒空調,靠的都是天然通風,中間的光井便發揮着採光和通風的作用。今天的街市設有空調,光井周邊便加上了玻璃窗戶;而光井遂變成綠化中央庭園讓市民休憩之用。中庭又隨時可以舉辦展覽或作表演場地,成為一個多功能的活動空間。

  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中央大樓梯兩旁的扶手欄杆。樓梯扶手近日在網上曝光後,曾掀起一番爭議。有人認為新加建的扶手欄杆破壞了大樓梯的原貌,但事實是,原有的樓梯圍欄高度和設計並未符合現今法例的要求。設計團隊亦曾花了大半年時間在各相關政府部門周旋,尋求最佳解決方案。這些部門,包括屋宇署和古物古迹辦事處(古迹辦)。

  按《建築物條例》的要求,樓梯兩旁需設有一點一米高的欄杆和八百五十至九百五十毫米高的扶手,而扶手的形狀和尺寸亦有規定。扶手要屬管狀而直徑要在三十二毫米至五十毫米之間。明顯地,原來的樓梯設計不合乎規定。雖然屋宇署可以容許在特殊情況下(例如古迹保育)行使酌情權豁免某些條例的執行,但在現行制度下,任何偏離條例規定都需經過屬下包括有殘疾人士組成的的暢通無阻通道諮詢委員會開會決定,要通過並不容易。

  古物古迹辦事處的要求,就是盡量原汁原味。任何加建的設施不應影響原貌,亦不應破壞原有建築物料。

  設計團隊理解兩個部門的要求後,希望可以達成一個對原有建築最少干預,但有合乎當今法例和社會要求的方案。經過反覆周旋,最終的設計,就是今天眼前所見的:在原有水磨石欄河旁邊加建一條以最簡約線條造成的鐵欄杆,方便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上落樓梯。這條鐵欄杆裝置在梯級上,以免對原有的水磨石欄杆牆壁造成破壞。而大樓梯中間的舊欄河及樓梯平台牆壁上,屋宇署經開會後亦同意豁免加設新欄杆。

  對,在香港做舊建築保育,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築師和設計工程團隊面對着社會的不同訴求,遊走各政府部門,在困局中尋求出路,經已成為常態。

  吳永順

  註冊建築師

  城市設計師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