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前景 分析師看法分歧

2021-08-18 05:30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預測,內地經濟將繼續放緩。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預測,內地經濟將繼續放緩。

  (星島日報報道)中國7月主要經濟指標數據遜於預期,有觀點歸因於近期內地局部疫情反彈、汛情等短期因素影響,但市場仍然存在對於中國經濟下行的擔憂,前恒大經濟師、現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昨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中國經濟正處於滯脹後期和衰退初期的階段,目前大宗商品通脹的高點已現,經濟將逐季放緩,2021下半年至2022上半年將會是由「滯脹」到「衰退」的轉換節點,貨幣寬鬆周期的時間窗口正在打開。

  任澤平的觀點,惹起不少爭議,而內地經濟復甦,還要看政策支持與否。據內地官媒《中國證券報》報道,預期今年內人行或再次降準,並有機會於第四季進行。此外,亦有大行調低中國經濟增長預測,高盛日前便把中國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由原本的8.6%,下調至8.3%,高盛同時將中國第三季度年化增長率預期由5.8%,下調至2.3%,同時又把第四季度GDP環比增長預測由5.8%上調至8.5%。高盛預計,在解除防疫限制,以及未來幾個月提出支持性貨幣和財政政策後,經濟會出現反彈,這些政策包括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回看任澤平過去的文章,常常能見到「滯脹」的字眼,渣打大中華區及北亞區首席經濟師丁爽表示,「滯脹」這個詞語該嚴肅使用,經濟增長率往下走及經濟收縮並不等同於滯脹,局部疫情及災情打擊令經濟遭遇挫折,但經濟仍在發展,不能用「滯」形容,而中國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低至1%,更不存在「漲」。目前市場反應有些過度,回看中國2021年一、二季度的兩年平均經濟增長,均處於正常增長區間內。

  任澤平在文章中提到,消費、投資、出口等經濟的三駕馬車在7月全面放緩。上月不僅經濟先行指標回落,比如製造業PMI、PMI新出口定單、房地產銷售和投資、社融信貸M2等,有的甚至連續4個月下滑;而且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指標也開始回落。

  對此任澤平得出的結論是:經濟下行壓力已經開始進行傳導和擴散,經濟衰退的市場預期有所增強,只有物價數據作為滯後指標尚在高位,這是供求缺口和運動式「減碳」共同作用的結果。

  「經濟金融數據全面回落,該醒醒了,對未來經濟下行壓力要有估計和準備,建議貨幣政策結構性寬鬆,財政政策發力新基建。」任澤平在文章中如是說。他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和通脹在高位並存,「滯脹」特徵明顯,貨幣政策難以大幅放鬆,更多是對沖型、預防性的;未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通脹回落,經濟明確轉入「衰退」,財政貨幣政策將轉為積極和寬鬆。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廖群對此表示,任在文章中的表述可以看作目前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預測,但實際未到滯脹的地步,滯脹意味着經濟不增長或者負增長,但反觀中國經濟發展,「放緩」不等同於「不增長」,下半年經濟增長放緩,主要是受去年低基數效應影響,今年經濟增長速度是前高後低的;而疫情反彈導致管控措施無法放鬆,使群眾消費心理受到打擊,因此7月份的實際增長低於預期。政策尚有寬鬆的調控空間,屆時政府會發力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基建,同時預計下半年還有一次降準,全年增長速度不會太差。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