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立陶宛繼續挑戰中國核心利益 學者指不排除斷交

2021-08-10 21:00

立陶宛早前允許民進黨政府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網上圖片
立陶宛早前允許民進黨政府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網上圖片

北京決定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華大使。《環球時報》引述多名中歐關係學者分析,撤回大使的舉動在北京外交史上非常少見,說明立陶宛已觸犯到北京的核心利益,若未來立陶宛仍繼續其挑戰北京的舉動,不排除走到兩國斷交的局面。分析人士同時認為,預計歐盟短期難就立陶宛一事上形成統一立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觀察,從外交上來講,撤回大使是嚴重程度很高的一種行動,僅次於斷交。很顯然,北京對立陶宛近期的行為予以了力度極大的反擊。

劉作奎表示,立陶宛允許民進黨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比此前捷克議員訪問台灣還要更嚴重,因為議員不能代表政府行為,而立陶宛這次則是毫無疑問的政府行為,因此,中方的反擊力度在意料之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指出,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觸犯到的是北京的核心利益,已直接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方召回大使的舉動意在向立方傳遞「絕不接受」的明確態度。這一舉動在北京外交的歷史上非常少見,也說明兩國關係已遇到嚴重挫折。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上一次召回駐外大使還要追溯到1995年,當時因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總統訪美,行程中有一站是赴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說,中方當時召回了時任駐美大使李道豫。

北京撤回駐立陶宛大使的舉動是否應被放在中歐關係的大「背景板」上審視,崔洪建認為,中立關係的變化和當前中歐關係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有一定聯繫,但同時應注意到的是,中立關係也體現出諸多和北京與大多數歐洲國家關係不一樣的地方。

他進一步解釋,立陶宛近期對華態度的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國內政治變化與國際地緣變化產生「共振」——即立陶宛新政府在執政後對地緣政治的判斷發生變化,再加上拜登政府上台後對其施加的影響。因此,立陶宛在對外政策的堅定性上一向表現較差。

在互相召回大使後,中立關係和中歐關係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劉作奎認為,倘若接下來立陶宛仍不斷絕與台灣當局往來,北京和立陶宛的關係就很難出現改善的跡象。而此前立陶宛並未有什麼降低分歧的舉措,反而試圖升級事態,假如這樣的行為越來越多,未來不排除兩國斷交的可能。

專注於台海關係的復旦大學教授信強表示,中方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舉動除考慮中立雙邊關係情況外,也有警告其他一些國家不要錯判形勢、步立陶宛後塵的意味,同時也是對美國政府的一次表態。

至於歐盟的反應,崔洪建表示,儘管歐盟一貫強調外交一致性,但在此事上可能會出現分化。一方面部分國家可能會對立陶宛表達某種支持,但其他國家則不會認同在涉台問題上採用立陶宛的方式,預計歐盟不會在短期內就此事形成統一立場。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