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生活滿意度 調查:低於國際水平
2021-06-08 07:16
學生身心靈健康備受關注,中文大學發表研究報告,評估高小至初中學生的身心靈健康情況,發現本港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自評健康狀態均低於國際水平,並隨年齡上升而下降;港生出現情緒症狀的情況亦較身體症狀嚴重,且均隨年齡上升而增加。團隊指家庭溝通及支援對學生身心靈健康有正面影響,呼籲家長加強溝通。 記者袁嘉詠
「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畫(HBSC)」是世界衞生組織統籌的跨國研究,香港區調查由中大教育研究所「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及亞太研究所「青年研究中心」負責,在去年六月至十二月期間成功訪問二十一所小學、十九所中學,共五千三百多名年齡分別為十一、十三及十五歲學生,通過生活滿意度、自評健康狀態、健康症狀及情緒症狀四項指標,了解其身心靈健康。
以十分為滿分計,調查發現港生的生活滿意度平均值為六點九七分,低於國際平均值的七點八分;僅一成八受訪學生對目前生活非常滿意,僅一成半人自認健康狀態「極好」,兩者均遠低於國際水平的三成六,評分更隨年齡增長而下跌,即愈年長愈不開心;每周至少出現一次心情低落、易怒、緊張及難以入眠等「情緒症狀」的學生,比例亦較出現頭痛、頭暈等「身體症狀」的學生多,反映港生情緒健康較身體健康遜色。
缺乏運動影響健康
調查又發現,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的學生,生活滿意度及自評健康狀態愈高,而易與父母交談的學生,亦較表示困難的學生,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及自評健康狀態,身體及情緒症狀較少;家庭支援水平愈高,對學生亦有正面影響。評估中心總監何瑞珠指,數據反映家庭溝通及支援,對學生身心靈健康有正面影響,建議家長多留意學生情緒變化,多作溝通,亦可通過學校補足,「雖然現時已有『一校一社工』等政策,但在後社會運動及後疫情時代,恢復實體授課時,政府應給予學校更多空間及支援,協助學校梳理學生情緒。」
研究指出,每周運動三天或以上的學生,其生活滿意度等狀態較高,較少出現身體或情緒症狀,惟本港有近兩成三學生完全無運動,較國際水平高五倍。青年研究中心教授李賴俊卿指,東方社會男性傳統上較有權威,窒礙親子交流,建議本港爸爸放下身段,成為「暖男」,與子女一起做運動及交流。
教育局回應指,一直鼓勵學校採用全校參與的訓輔模式,協助和支援有需要的學生,亦將持續投放資源,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廣泛的輔導服務;當局認同家庭因素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正致力推廣正向家長教育,促進家長建立正向思維,助孩子快樂成長。
《星島日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