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古蹟辦評級多遺漏 準則不透明難監察

2021-06-03 06:49

資深考古學家李浪林批評,公務員三年一調政策令評級歷史建築的經驗難以累積。 郭增龍攝
資深考古學家李浪林批評,公務員三年一調政策令評級歷史建築的經驗難以累積。 郭增龍攝

自主教山配水庫險被拆卸一役後,各界關注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在古蹟辦工作二十多年的資深考古學家李浪林批評,古蹟辦由回歸前僅三十多人,至近年編制人手過百,仍招來人手不足的批評,核心問題在於政府不視歷史建築為專業,導致經驗未能累積,效率低下。此外,古蹟辦自二○○○年完成全港戰前歷史建築普查後,倚賴公眾建議加入其他歷史建築進行評估,惟採納意見的準則並不公開,建築文物研究者陳天權整合十八個未有列入評級名單的戰前建築,部分歷史可追溯至香港開埠前,他認為古蹟辦應公開準則,好讓民間合力找出滄海遺珠。 記者 郭增龍

李浪林師承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忠培,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考古學家,曾任職古物古蹟辦事處二十多年,直至一八年退休,見證港府看待歷史建築物的變化。自去年十二月發生主教山配水庫事件後,不少人認為,古迹辦人手不足是看漏眼的原因,李浪林不敢苟同,「我初入古蹟辦時只有三十多人,現在是前面加個一(即超過一百三十多人),還說人手不夠?」

他指出,政府內部只有歷史專業,沒有細分歷史建築及考古,低估了進行歷史建築評級及考古的難度,「做慣展覽的人,你要他去做歷史建築,是不是人人都做得到?」除了資歷不足,公務員三年一調的政策,同樣令經驗難以累積,「在古蹟辦工作的同事個個都要加班,最少也要做到七八點,因為不熟手,結果辛苦得來,又容易出錯。」

欠專責歷史建築評級人員

其實,古蹟辦內亦有歷史建築專家,據李浪林了解,曾擔任建築調查工作的馮志明,其博士論文正是研究西式建築,惟目前擔任海防博物館的一級助理館長。至於中式建築,則以伍志和的認識最深,但伍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

就此,古蹟辦承認,其編制並沒有單純負責進行歷史建築研究及評級工作的人員,但指出館長職系人員具備歷史研究、文物保護、教育推廣等相關知識和經驗,政府亦會安排培訓,以更新所需專業知識。

參考中外的做法,李浪林指出,內地各省市的文物局只是負責行政工作,歷史建築的研究及視察工作交由專家組負責,確保工作由具相關資歷的學者完成;英國則由政府聘請的歷史建築專家進行相關工作。他建議盡早將歷史建築研究及評級的工作專業化,避免主教山事件重演。

普查名單欠詳細名稱地址

除了評級人手問題,社會關注的另一焦點,是本港的歷史建築是否已悉數被發現及評級。事實上,古蹟辦在九六年至○○年間,曾進行全港歷史建築普查,記錄八千八百多幢於一九五○年或以前落成的建築,再在○九年挑選其中一千四百四十四幢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築物,轉交古諮會審議。截至本年三月,尚有八十三項的擬議評級有待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

至於公眾提名的歷史建築項目,包括主教山配水庫,則會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目前有約三百四十個。歷史建築研究者陳天權比對古蹟辦的資料,整合出十七幢不在政府評級項目內的戰前建築,包括宗教建築、鄉村建築、學校建築、軍事及懲教建築,部分建築建成年份遠至一八二八年(見圖),他認為古蹟辦現有名單內有不少遺漏。

《星島日報》記者將陳天權提供的建築物名單,比對古蹟辦早前公開的八千八百多幢歷史建築普查名單,由於普查名單內不少缺乏建築物名稱及詳細地址,除了中環聖保羅堂雪卿樓、西貢窩美村聖母無原罪小堂及元朗十八鄉白沙村楊苑建築群,其餘十五幢難以確定是否在名單之中。

倡資助民間機構考察

陳天權估計,其提供的十七幢歷史建築,之所以不在評級名單之中,有機會是古蹟辦根本不知道其存在,「很多佛寺很低調,如果鄉紳沒有主動報告,隨時無人知道。」另一可能是古蹟辦經審視後,認為不值得納入評級名單,但陳天權坦言難以掌握古蹟辦的標準,「好像主教山附近的石硤尾健康院,我也有撰文提過該建築反映社區健康歷史,最後健康院連同主教山配水庫納入新項目之中。」就此,古蹟辦回應指,會為公眾提交建議項目的文物價值進行初步研究,若具文物價值,會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內。

事實上,根據古蹟辦當年的普查報告,有參與專家指出普查工作無論在時間、人手及資源均有不足,亦未能訪問村民,令資料或有缺失。不過,李浪林認為,普查所需資金多,加上不同專家各有不同側重點,無可避免出現遺漏,建議政府資助民間機構進行考察,為港府補漏。

《星島日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