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追蹤】籃球教練無懼疫境波 團結同業爭生存空間

2021-03-26 09:21

劉嘉豪期盼同業堅持教練工作,不要輕言放棄。 林家希攝
劉嘉豪期盼同業堅持教練工作,不要輕言放棄。 林家希攝

「籃球教會我不輕言放棄!」疫情結束無期,部分體育教練因球場封閉導致收入大減,黯然放棄理想轉行,但亦有不少教練苦撐下去,當中籃球教練劉嘉豪為團結同業,攜手在「疫」境當中爭取「生存空間」,毅然籌組教練工會,猶幸近期疫情漸趨緩和,業界有望走出逆境。記者:林家希

初次與劉嘉豪見面,是在去年九月第三波疫情緩和之際,當時戶外籃球場尚未開放,他在公園一角教導數名學員,及至「小班教學」完結後大談業界苦況,無奈之情溢於言表。相隔大半年再次相見,他仍然堅持教練工作,尚幸疫情趨向緩和,已恢復部分教學。

  現齡三十七歲的劉嘉豪表示,年幼時在中山農村生活期間酷愛短跑,及至十一歲來港定居,在校園接觸籃球,因不甘比賽敗北,於是上網學習籃球知識,並前往公眾籃球場請教年長球友,不久掌握基本技巧,球技日益增進,小學畢業後獲專注體育活動的體藝中學取錄,其後加入坊間的體育會,矢志成為出色球員。

設SEN球隊 注重學員品格

  為了圓夢,劉嘉豪說每日下課便前往籃球場,假日更從早上練習至深夜球場關燈一刻,球技因而日漸提升,但因校隊高手如雲,故此未能成為主力球員,「經常坐冷板凳」,及至就讀中三之際參與一場友誼賽,「上籃」一刻遭對方球員從後推撞,導致膝蓋撞上籃球架,造成嚴重傷患,令他難以施展「切入鏟籃」的技術。心灰意冷之際,他慶幸獲球會教練安排接觸助教事務,為教練之路埋下種子。

  傷瘉復出後,劉聽從教練勸籲,從以得分為主的得分後衞,改任需綜觀全場、組織球隊攻勢的控球後衞,表現同樣出色,但因中五畢業後家庭經濟欠佳,只好暫時放下籃球投身職場,曾於機場搬運行李,以及在旺角售賣球鞋,其間同時報讀籃球、體適能等教練課程,修畢後在學校和機構任教,及至一二年正式成為全職教練,並於同年底創建深籃體育會。

球場尚未開放之際,劉嘉豪(右)在公園進行「小班教學」。 林家希攝
球場尚未開放之際,劉嘉豪(右)在公園進行「小班教學」。 林家希攝
康文署戶外球埸封閉期間,劉嘉豪(左)在沒有關閉的屋邨球場教授學員。 林家希攝
康文署戶外球埸封閉期間,劉嘉豪(左)在沒有關閉的屋邨球場教授學員。 林家希攝

「零收入」持續逾七個月

  執掌教鞭十五年的劉嘉豪,至今教導逾千名學生,高峰時期一周七天訓練十多隊球隊,當中包括校隊、地區球隊和成人球隊,以及籃球訓練班,更曾帶領母校體藝中學校隊取得學界精英賽八強佳績。他指出,教練除了教授籃球技術,亦要注重學員態度和品格培養,以其球會為SEN(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設立的球隊為例,當中學員包括有自閉症、智障和學習障礙的學生,眾人由不懂得拍球的挫敗中學習,如今不少人成為「神射手」,生活中亦增添了自信,另有性格叛逆的籃球健將經其鼓勵後,願意將打籃球的專注和認真應用於日常生活,其表現獲得學校教師肯定。

  劉嘉豪的執教生涯,可說是一場「順境波」,但去年卻因疫情處處碰壁。他不諱言,由於學校停課,加上戶外球場封閉多時,導致「零收入」持續超過七個月,「特別是失去暑假『黃金檔期』,不少教練無奈轉行」,及至第三波疫情緩和後,他恢復在戶外籃球場進行「小班教學」,沒料不久第四波疫情來襲,一對一教學也被逼取消,再度陷入「手停口停」慘況,直至本月初才重新開班,尚幸有積蓄渡過困難時期,其間更如常發放月薪給球會一位年輕全職教練,「希望支持有為青年撐下去!」

疫情緩和 恢復小班教學

  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多名體育教練去年三月籌組香港體育教練工會,作為籌委的劉嘉豪表示,希望團結同業,爭取有限度開放當時因疫情關閉的室外運動場地,雖然爭取多時未獲成果,猶幸近期疫情放緩,戶外運動場地得以重新開放。

  疫情揮之不去,教練前路迷茫,劉希望同業,尤其年輕教練不要因為眼前逆境輕言放棄,「相信同業教導學員不止為了金錢,更多是出於對運動的熱誠!」他深信「疫」境過後,同業會享受到逆轉勝帶來的喜悅。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

右上圖:劉嘉豪曾帶隊體藝學生出戰;下圖為劉(前排右一)是體藝中學畢業生。
左圖:劉嘉豪跳躍力出色。 受訪者提供
右上圖:劉嘉豪曾帶隊體藝學生出戰;下圖為劉(前排右一)是體藝中學畢業生。 左圖:劉嘉豪跳躍力出色。 受訪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