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為新樓排水渠「動刀」 倡雙管設計減播毒

2021-02-09 06:54

政府有意提高新建大廈排水系統標準,避免大廈排水渠成為播疫源頭。資料圖片
政府有意提高新建大廈排水系統標準,避免大廈排水渠成為播疫源頭。資料圖片

排水渠問題一直是住宅大廈爆發大規模感染的主因,政府有意為新建樓宇提高排水系統標準。工程、測量及水喉匠業界直言,為U形隔氣彎管注水、加高屋頂通風管只是小修小補,認為港府趁機動大手術,要求新樓改用雙管式設計,分開糞渠及污水渠,即使沿用單管式設計,亦要為大廈高低層分隔渠管,減低交叉感染機會。樓宇設計亦會影響病毒傳播,業界建議通過數據分析,為新建大廈計算天井空氣流動,甚至是引入具過濾功能的抽氣扇,減少病毒垂直傳播的風險。記者 郭增龍 林紫晴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上月底表示,正準備為新建樓宇的排水系統引入更高的設計標準,例如提升地台去水渠的設計,避免隔氣彎管水封乾涸;通風管於屋頂上的開口須與建築物的窗戶等保持適當距離等,並爭取在今年第四季向立法會提交修例建議。

單管式應高低層分隔渠管

多名工程業界建議新建樓宇的排水系統,應改為雙管式設計,即是將便溺污水,與洗手盆、浴室及廚房鋅盤等的廢水分開不同管道排放。本身是持牌水喉匠的香港廁所協會副主席熊志權表示,目前《建築物條例》容計大廈選擇採用雙管式或單管式的設計,由於後者容許所有污水經同一管道排放,所需喉管較少,既可減低成本,又可避免外牆有過多喉管,影響外觀,令絕大部分樓宇均採用單管式設計。

不過,由於近二三十年住宅樓宇樓層愈建愈高,熊志權以四十層單位為例,隨時有八十個單位共用同一個污水管,水流量頻繁,增加排水系統內的虹吸作用,導致浴室出現負氣壓,令病毒進入浴室的機會增加。因此,當大廈改成雙管式設計,一方面可以減低虹吸作用,另一方面,將衞生風險較高的糞渠與污水渠分開後,亦可減低病毒從多個污水渠進入浴室的風險,「除了成本較高,要用的材料較多外,想不到其他原因不改用雙管式設計。」香港水務安全學會會長陳漢輝補充,比起單管式排水系統,雙管式設計的成本稍增百分一至二,只是建築開支的九牛一毛。

採用具過濾功能抽氣扇

香港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何鉅業認同,若一幢樓高逾四十層的住宅只採用單一喉管排污,並非理想的做法。然而,對於有提供套廁的大單位,若堅持採用雙管式設計,有機會弄巧反拙,令外牆的喉管錯綜複雜,增加日後維修保養的難度。何鉅業留意到,目前有私人屋苑會採用高低層分隔渠管設計,雖然排水系統屬單管式,但可減少排水系統連接的單位數量,減低傳播病毒風險,「我不同意一刀切改用雙管式設計,但政府要做好指引,列明用不同設計的準則。」

不少屋苑均設有半開放式天井,惟狹長的設計將影響通風,若天井內的喉管釋出帶有病毒的氣溶膠,更會引發煙囪效應,令病毒垂直傳播。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表示,大廈天井主要用於採光、排氣用途,為使外牆美觀,大多數喉管設計亦會放置於天井內,其闊度通常按大廈單位大小而定,普遍長約三至四米。

在傳染病爆發時,天井「過深」卻可能增加播毒的風險,源栢樑解釋,天井愈深,空氣流動效率愈低,換言之,帶病毒的空氣會滯留在天井,「當有面向天井的窗戶打開,帶病毒的空氣便會流入單位。」惟他表示,每幢大廈的地理位置及座向不同,天井深度的標準難以一概而論,建議參考消防工程學的做法,因應數據分析而制定安全規定,而非只定下一條「硬標準」。

何鉅業指出,近十年落成的新樓較少採用天井設計,原因是政府容許無窗戶設計的「黑廁」出現,相比起天井的通風不足,僅靠抽氣扇通風的黑廁,未來或會衍生其他通風問題。因此,他建議引入不同科技,包括採用具過濾功能的抽氣扇,令廁所排出的氣體經基本過濾後,才排出室外。另外,當局亦可要求,如天井通風度低於某個水平,則廚廁的抽氣扇排氣管,不可置放於天井,減低發生煙囪效應的機會。

加高排氣喉置天台中央

屋頂上排氣口採垂直排放設計,也可造成擾流效應。為減低相關情況,源栢樑與其工程團隊早前利用電腦模擬流動力學,以黃大仙東頭邨貴東樓為例子,發現將其頂層邊緣的排氣喉管由現時的一點五米,加高至二點五米,從喉管排出的大部污染物會在空氣中揮發,只有微量污染物會停留在大廈高層。

除了將屋頂上的通風管加長,源栢樑亦建議,將原本設於屋頂邊緣的排氣喉管,移至天台中央位置裝設,「確保排氣喉管與建築物頂層窗戶保持適當距離,也減低氣流向下流的機會。」

《星島日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