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港人抗疫「彈出彈入」 減少運動逾3成人增磅

2020-12-21 17:05

香港防癌會最新調查顯示,分別有68%及67%受訪者因疫情改變運動及飲食習慣。
香港防癌會最新調查顯示,分別有68%及67%受訪者因疫情改變運動及飲食習慣。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近一年,港人於疫情嚴重時「彈入」留家避疫,疫情緩和即「彈出」行街食飯等,甚至變成新常態。香港防癌會最新調查顯示,分別有68%及67%受訪者因疫情改變運動及飲食習慣。

香港防癌會於今年11月13至27日期間進行了「抗疫『新常態』下港人飲食及運動習慣轉變與致癌風險」調查,共訪問1094人,以了解港人於防疫期間的生活習慣轉變,分為飲食及運動兩方面。

運動方面,疫情嚴重時,有47%受訪者減少運動,而減少運動的受訪者中每周平均運動時間由2日減至0.8日,大幅減少60%。當中有38%更因疫情嚴重而沒有運動,減少運動的原因包括為免受感染減少外出,及缺乏運動地方。

疫情緩和時,有53%受訪者回復疫情前的運動習慣,32%受訪者增加運動,亦有15%受訪者在疫情緩和時仍減少運動。一半人認為需要減肥是增加運動的主要原因,其次為運動場所重開,有46%,及不知疫情何時再爆發,把握機會運動,有43%。疫情緩和時仍減少運動的受訪者表示,原因是為免受感染或很久沒有做運動,提不起勁。

另外,飲食方面,有64%受訪者增加外賣次數,35%避免外出增加在網上購買食材,主要購買凍肉。有75%受訪者認為疫情嚴重時應多留在家,疫情緩和應約朋友見面聚餐或外出用膳。而有9%受訪者表示在疫情緩和便「報復式」外出用餐,24%受訪者外出用餐進食份量較平常多,11%受訪者表示疫情緩和應多與朋友外出飲酒。

「彈出」又「彈入」,令逾3成受訪者最高體重較疫情前增加, 31%男性平均增4.2公斤;而35%女性則平均增3.6公斤。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表示,抗疫是場馬拉松,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的港人抗疫行為理智,畢竟疫情已歷時近一年,疫情緩和時安全地與親友相聚亦無可厚非。然而,在抗疫同時應平衡不同行為帶來的患癌風險。

廖敬賢又引述世衞的「運動及靜態行為指南」,呼籲成人每星期最少進行150-300分鐘中度至強度運動,小童則應每天運動60分鐘。在家工作期間,在電腦或手機上閱讀電郵和網上購物時,可站起來或走動,甚至抬腿做運動。至於飲食方面,建議訂購外賣及出外用餐應以健康之選為主,每日攝取少於73克紅肉,並避免進食加工肉類,亦要遠離不健康的零食。即使社交距離措施實行,仍建議多與家人及朋友溝通。

拆解港式抗疫行為致癌風險
1. 運動停擺及久坐
- 經常保持靜態行為增加82%因癌症致死風險
- 缺乏運動是引致21 –25%乳癌和結腸癌的主因
- 增女性患骨髓瘤及卵巢癌風險
- 增男性患前列腺癌風險
2. 上網訂凍肉及狂叫外賣
- 多油:攝入過量脂肪與腸癌、乳癌、子宮癌及前列腺癌有關
- 多肉:世衞將加工肉類列為第1 類致癌物(即令人類患癌),而紅肉則被列作第2A 類致癌物(即可能令人類患癌)
3. 報復式出街食飯及暴食
- 進食過量易增磅,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男性及女性分別估計有5 %及11%的癌症病例可歸咎於過重
4. 外出飲酒
- 酒精增患上6種癌症的風險(食道癌、乳癌、口腔及咽喉癌、胃癌、腸癌及肝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