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綸指稱香港山多雨多 山泥傾瀉難零風險

2020-06-14 15:50

勘測組利用無人機勘察和拍攝斜坡的情況。網上圖片
勘測組利用無人機勘察和拍攝斜坡的情況。網上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網誌表示,天文台上周六凌晨發出山泥傾瀉警報,生效時間長逾36小時,期間共接獲27宗山泥傾瀉報告。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的山泥傾瀉勘測組,即時審視每宗報告,並派遣多隊由專業及技術人員組成的勘測隊前往現場視察,調查山泥傾瀉事故成因。

香港去年共有131宗山泥傾瀉,較平均每年約300宗少,但在極端天氣威脅下,市民切勿掉以輕心,必須保持警覺。黃偉綸指,香港山多雨水多,尤其是氣候變化會帶來更頻繁和更強的暴雨,要做到零山泥傾瀉風險幾乎是不可能,市民應留意天文台發出的天氣警告,在暴雨或山泥傾瀉警告生效期間,更應遠離斜坡,而業主亦有責任定時維修私人斜坡或擋土牆,以防患未然。

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師衛卓霆說,香港的山泥傾瀉大多由暴雨觸發,但成因則五花八門。最常見是斜坡太斜、地質較弱或斜坡受較高地下水位影響,亦曾發現與野豬活動有關。他形容,要找出山泥傾瀉發生的成因和位置,就如鑑證科查案一樣,需要細心觀察現場留下的證據,冷靜分析,例如他們曾調查一宗「落石」(Rockfall)撃中車輛事故,同事檢視了沿路數百米範圍內的斜坡,才找出肇事斜坡的位置。

衛卓霆到曾發生嚴重滑坡的西貢西灣路,介紹山泥傾瀉勘測組如何調查山泥傾瀉事故的成因。網上圖片
衛卓霆到曾發生嚴重滑坡的西貢西灣路,介紹山泥傾瀉勘測組如何調查山泥傾瀉事故的成因。網上圖片
勘測組以有關數據拼砌一個立體數碼模型,以助找出西貢西灣路山泥傾瀉的原因和經過。網上圖片
勘測組以有關數據拼砌一個立體數碼模型,以助找出西貢西灣路山泥傾瀉的原因和經過。網上圖片

當勘測組找到山泥傾瀉的成因後,會從斜坡安全系統及工程技術兩方面提出改善建議,例如1997年,呈祥道發生大型山泥傾瀉而需封閉逾3星期,勘測組其後分析相關數據,建議使用泥釘鞏固斜坡,認為會較一般削坡方法更可靠,更可改善斜坡的堅韌性,減低山泥傾瀉的風險。現時業界已廣泛採用泥釘技術鞏固陡峭及影響道路或建築物的斜坡。

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和難以預測的暴雨,令調查和防治山泥傾瀉的工作更具挑戰性。衛卓霆舉例說,2016年5月一場暴雨,引發西貢西灣路天然山坡的嚴重事故,塌下的2 100立方米泥石,堵塞進出西灣村的通道。該嚴重事故屬深層滑坡,深度約12米,在香港並不常見。

使用泥釘技術鞏固斜坡,較一般削坡方法更可靠,更可改善斜坡的堅韌性,減低山泥傾瀉的風險。網上圖片
使用泥釘技術鞏固斜坡,較一般削坡方法更可靠,更可改善斜坡的堅韌性,減低山泥傾瀉的風險。網上圖片
土力工程處在曾發生山泥傾瀉的西灣路斜波建築柔性防護網,並放置提示路牌。網上圖片
土力工程處在曾發生山泥傾瀉的西灣路斜波建築柔性防護網,並放置提示路牌。網上圖片

當時負責調查的勘測組遇上困難。由於該天然山坡距離路面高達100米,加上天氣不穩,即時派員到現場既危險又困難。然而調查工作要爭分奪秒,以掌握第一手資料,否則現場的證據,如水流狀況、地貌、地形會隨時間而改變。為了與時間競賽,人員應用創新科技,包括以無人機觀察及拍攝山泥傾瀉發生後的情況,並利用空載激光掃描及攝影測量技術收集數據,製作立體數碼地形模型,有助更全面了解山泥傾瀉的成因、規模和過程,以及評估再發生山泥傾瀉的風險。

另一挑戰是在前往事發地點進行實地勘察。西灣路山泥傾瀉殘痕非常陡峭,沿殘痕上山並不可行,幸好當時得到民安隊協助,繞路經過300-400米崎嶇山路抵達現場才能順利完成;事發時正值夏天和雨季,攀山涉水,對體能亦是一大挑戰。現時該天然山坡已建築柔性防護網,並放置了提示路牌,提醒市民遠離斜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