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雨雲集中西側 氣象局指可緩粵西高溫乾旱
2020-06-13 15:32
中國氣象局風暴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指,「鸚鵡」中心將以每小時15至2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並將於14日中午前後在廣東珠海到湛江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強度可達熱帶風暴級或強熱帶風暴級。
受風暴「鸚鵡」影響,13日至14日,巴士海峽、南海的中部和北部、廣東沿海地區會普遍出現6至7級大風,其中,南海西北部及廣東沿海部分地區的風力將達到8至9級。「鸚鵡」中心經過的海域和地區還將出現10級、陣風11至12級的強風。
13日夜間至15日夜間,廣東西南部、廣西東南部、海南東北部將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區會有大暴雨,累計降雨量可達100至160毫米。
從預報來看,風暴「鸚鵡」由於其結構的不對稱性,會在登陸前給位於風暴中心西側粵西沿海地區帶來較強降雨,需要注意防範強降雨及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另外,在粵西登陸的風暴往往會給珠江口地區帶來風暴增水,應及時採取相應防範措施。
張玲指,「鸚鵡」具有主要特點:生命時間較短,強度偏弱,結構不對稱。風暴「鸚鵡」從6月12日正式編號,到其登陸、減弱、消散,整個過程預計只有3天左右,整個生命史較短。從強度來看,其強度可達熱帶風暴級至強熱帶風暴級,相對偏弱。「鸚鵡」風暴結構具有明顯不對稱性,主要深對流區不是位於風暴中心附近,而是在中心的西南側,這是其強度不強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導致其帶來的強降水區可能主要集中在風暴路徑的西側。
在過去一個月,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以及海南島的降水明顯偏少,較常年同期偏少3至7成;且出現了較長時間高溫天氣,過去20天內日平均氣溫較歷史同期偏高1至4℃;上述區域還出現了中度到重度氣象乾旱。風暴「鸚鵡」帶來的降雨正好覆蓋了上述地區,對於緩解高溫和乾旱較為有利。但還是要防範粵西局部地區出現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城鄉積澇及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的發生。
張玲提到,據統計,每年登陸中國的首個風暴的平均日期是6月29日。「鸚鵡」若14日登陸,就會比平均日期偏早約半個月。
預測風暴的活動主要與海洋狀況和大氣有關。就海洋狀況而言,從2019年11月開始,中東太平洋地區就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據統計,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不利於西北太平洋的風暴生成。從大氣狀況來看,在西太平洋低緯度地區,對流活動呈現不旺盛的狀態,且季風帶來的赤道西風偏弱,也不利於風暴生成。
綜合兩方面情況,預計今年夏季的風暴生成相較往年同期略偏少,預計6至8月生成風暴可達10至11個,登陸中國的風暴約有4至5個,接近歷史同期水平。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