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英國版《楢山節考》
2020-03-18 09:07
新冠疫情在歐洲大爆發,歐盟主要成員國,法國、西班牙、德國差不多全面封城,也停止大多數社會活動,而英國仍然一士諤諤,行動遲緩。
英國首相約翰遜上周力推其「群體免疫論」,要讓七成英國人感染,產生免疫力去應對疫情。由於老年人最容易發病,青年人即使感染也大多不發病,「群體免疫論」最大受害者是英國的老年階層。英國六千六百四十萬人口中,逾六十五歲的長者約一千二百二十萬,他們未來將暴露在巨大感染風險中。而長者的死亡率絕對不是百分之一,可能是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甚至更高。
約翰遜的做法,背後是一種達爾文法則,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令我想起一九八三年由今村昌平執導的日本得獎電影《楢山節考》,故事發人深省。《楢山節考》由深澤七郎同名小說改編,小說在一九五六年發表。
故事講述日本古代信濃國(今長野縣)山林的棄老傳說。那地方生活非常貧苦,糧食不足,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老人家到七十歲,要由家人背上深山野嶺等死,避免消耗家中糧食。故事主人翁六十九歲的阿玲婆為讓孫子多一口飯吃,用石頭敲掉自己的牙齒,讓自己看來蒼老一些,符合七十歲上深山等死的年齡。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是阿玲婆的兒子辰平,他背着母親上山,在雪山上尋找山神所在的歸屬之地,把母親放下,母子離別時依依不捨。其後辰平下山,遇到背着老父上山的鄰人,被捆綁着的老父不願上山,痛苦嚎哭,最後被鄰人掉下深谷。整齣電影充滿着人道主義的批判,但在自然法則下,一切道德判斷也是徒勞。
意大利疫情大爆發,醫療體系爆煲,只能給予醫生指引,不救治八十歲以上的重症病人,這恰似《楢山節考》的情景,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但約翰遜的做法卻非一個迫不得已的行為,而是有意為之的決策。他預告:「坦白地說,有更多家庭所愛的人會離世。」他提出「群體免疫論」之後,被國民「鬧爆」。他在星期日再建議,叫七十歲以上的長者,未來四個月盡量不要離開家門,自我隔離。這是另一種管理期望,甚至是推卸責任的手法。約翰遜等於說:「我已告知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家不要出門,你仍然出門,受到感染,責任在你。」
英國這種達爾文式政策,違反了現代社會人道精神。有人嘗試為英國抗疫手法辯護,認為即使像中國般嚴厲控疫,由於人群沒有免疫力,到今年秋天另一個流感高峰期到來時,中國亦難以應付,如果再度封城,經濟亦無法承受。倒不如像英國一樣,盡量讓人民感染,只要能夠保持醫療體系不爆煲,全民有了免疫力,便不用再怕秋天第二波疫情來襲。
我昨天已討論過,這套理論最大漏洞是認為醫療體系不會爆煲,其實很可能錯判。中國採用嚴控做法,的確仍要解決今年秋天新冠肺炎再襲的風險,但不能因為假設醫療體系不爆煲,而導致大量國民馬上死亡。
更大問題是,英國「群體免疫論」摒棄人道主義精神,英國如今遠未到《楢山節考》中描述的困境,去到迫不得已要把老人送上死路的地步,仍然有眾多可以兼顧老人的安全和健康選擇,為何要送老人去死?
昨日一日之間,有三個國家包括塞爾維亞、西班牙及菲律賓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在抗疫上伸出援手。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很激動地說:「在困難來臨之時,我們不能寄望於歐盟,歐盟只會紙上談兵,唯一會向塞爾維亞伸出援手的,只有中國。」武契奇差不多要哭了,相信他曾向歐盟求援但不得要領。
中國嚴厲控疫初見成效,但完全不能自滿,因為第二波由外國倒灌的疫情,又將到來。但是,面對受疫情嚴重衝擊的國家的哀號,也只能夠以人道主義精神應對,能夠幫助的盡量幫助。
約翰遜周二出來說,其政策要作轉變,叫英國人不要出來社交活動,但仍不似法國、西班牙那樣強制人民不得外出。英國半桶水的改變,行動不夠快,還是會讓大批老人染疾,走上《楢山節考》式死路。(盧永雄)
全文刊於《頭條日報》「巴士的點評」專欄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