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夫工廈種植 年產80噸「安心菜」

2020-03-13 06:39

本港「農業革命家」譚嗣籇自行研發的「魚菜共生」多層水耕種植系統,在工業大廈開設室內種植場。受訪者提供
本港「農業革命家」譚嗣籇自行研發的「魚菜共生」多層水耕種植系統,在工業大廈開設室內種植場。受訪者提供

十八世紀的英國,先賢推動了工業革命;二十一世紀的香港,也有人推動農業變革。熱愛種植的金融才俊譚嗣籇,為追尋理想放棄高薪厚職,七年前改當「都市農夫」,在工業大廈創建無塵種植場,以自行研發的「魚菜共生」系統水耕種植,每年種出逾八十噸零污染有機蔬菜,並出售種植技術予外地同業,期望造福全球民眾:「我的夢想很簡單,希望下一代健康成長,不再為食物安全苦惱。」記者 林家希

抵達大埔工業邨工廈,登樓後穿過雜亂的走廊,步入綠芝園(Farm66)室內種植場,發現色彩斑斕的燈光,照射在種滿蔬菜的層架上,如同科幻電影描述的未來世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譚嗣籇介紹該片「美味數據化植物工廠」運作方式後,細訴創業的初心與甘苦。

棄做投資顧問 實踐理想

被譽為本港「農業革命家」的譚嗣籇表示,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修讀建築與室內設計,其間在大學的農業實驗室兼職,自此愛上種植,九七年畢業回港後任職著名建築師樓,隨後創辦建築材料交易網站和一站式健康檢查中心,繼而考取投資及資產管理牌照,成為金融投資顧問,但薄有成就之際卻萌生退意,「人生除了賺錢,也應實踐理想。」

放棄金融界「錢途」後,譚嗣籇○九年在理工大學修讀可持續市區發展碩士課程,主要研究本港舊區重建議題,某天想起自己進食添加化學物質的食物會出現敏感症狀,年幼侄女亦有嚴重食物過敏問題,因此有意將種植興趣轉化為事業,開拓有機蔬菜生意,但發現本港農地有限、天氣因素影響農作物品質、一年收成兩至三造收益不多等問題,未幾忽發奇想,計畫在室內種植,同時活化工廈。

坐言起行是譚的習性,他為測試構思是否可行,在寓所以水耕方式種植,不久發現將含有烏龜糞便的水淋灑在植物上,生長特別茂盛,由此啟發「魚菜共生」多層種殖概念,即是在層架上方種菜、最底層養魚,利用魚類排泄物取代化肥,通過水管注入各層,為蔬菜提供營養,同時不投放農藥,並建立無塵廠房,確保蔬菜無污染拙壯成長。

龜糞水淋花 啟發「魚菜互養」

革新本地農業的綠芝園,一三年正式成立,譚說當年他與股東雄心壯志,在觀塘租賃工廈單位搭建十層層架種菜,沒料遇上不少問題,例如種植大半年未見種子發芽,或種出奇形怪狀的蔬菜,待經歷連番失敗後,某天從家中神枱上種植的富貴竹得到靈感,「比桌上種植的另一棵長得更高,或許與神枱長期亮着紅燈有關。」他於是應用不同顏色的燈光照射農作物,發現可讓蔬菜生長成不同姿態,又調節室內濕度及溫度配合,終於種植了美味、健康和每年收成高達十至十一造的無添加蔬菜,配以LED燈更比傳統白光燈省電逾七成,用水量也較農田灌溉減省逾八成半,更能充分利用有限室內空間種植有機蔬果,隨即將此種結合「魚菜共生」水耕方法和LED「光譜種植」技術的系統設計申請專利。

雖然解決了技術問題,譚說由於缺乏資金,發展有所局限,只好每年集資,讓公司繼續運作,不料一五年地政署質疑在工廈從事農業違反土地用途,可幸經過協調後,署方暫緩處罰,及至兩年後城規會將「以科技為基礎的作物及水產養殖生產」列作「非污染工業用途」,危機才得以化解。

獲阿里巴巴注資百萬美元

事業的轉捩點,一七年終於出現,譚說當年榮獲「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環球創業比賽大獎」,獲內地富豪馬雲旗下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領投多個投資基金注資逾一百萬美元,隨後亦成功申請「數碼港培育計畫」,獲支援發展業務,目前除了透過超市及自助購買機銷售沙律菜等農產品,也將有關技術出售,如向巴基斯坦銷售「貨櫃箱種植技術」,即售賣整個已設置種植系統的貨櫃,本年也將與珠海橫琴、阿聯猶酋杜拜當局合作,前往當地協助設立室內種植廠,「未來打算研究種植人參等藥材,希望種植無污染中藥。」

致力以創新科技發展農業的譚嗣籇,內心除了盤算利潤,其實亦希望為社會帶來改變。他說,食物安全問題影響深遠,故此希望通過其生意,讓公眾吃上「放心菜」,亦希望推動綠色智慧城市,鼓勵善用大廈閒置空間種菜,「下樓摘菜上樓吃!」

雖然滿腹大計,但新冠肺炎疫情勢將影響綠芝園的發展。譚解釋,上月基於全港一「罩」難求,決定暫緩廠房擴充計畫,將八千呎無塵空間撥回予科技園,讓對方設立約四條口罩生產綫,此舉雖會影響自動化系統的發展及蔬菜產量,但仍義不容辭,「為港人,共戰疫!」

全文刊《星島日報》

譚嗣籇與團隊研發各項室內種植技術,出售至全球外地。 林家希攝
譚嗣籇與團隊研發各項室內種植技術,出售至全球外地。 林家希攝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