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外力干預是失敗國家的癥結之一

2020-03-07 12:30

早前彭博專欄作家撰文,把香港列為脆弱國家。
早前彭博專欄作家撰文,把香港列為脆弱國家。

新冠肺炎在全球擴散,曾經在香港出現的情況,包括搶購口罩和生活物資,也在日本、加拿大等先進國家出現。這種對比,令人再想起早前彭博專欄作家所寫《香港出現失敗國家的癥結》(Hong Kong Is Showing Symptoms of a Failed State),把香港列為脆弱國家。

彭博評論脫離經濟分析

這篇由專欄作家Clara Ferreira Marques撰寫的文章,立論是從香港搶購民生物資作為起點,並把一張超市貨架一空的相片作為佐證。她認為這個現象反映特區變成脆弱政府,其定義是不能保護人民及其日常需要,它的合法性也受到質疑。同時指出,當疫症爆發,以及多月以來政府處理示威的不力,令其逐漸符合這些條件。

這篇出位的文章發表後,引起不少和應,紛紛據此借題發揮。不過,隨着疫情發展,與香港相似的情景在其他地方都出現,包括口罩供應不足,市民搶購生活品,以至醫院牀位缺乏等。雖然這些政府的處理能力都受到批評,但似乎沒有人再用同樣的標準去評論,特別是針對政府的合法性上做文章。

特區政府近月的表現引起市民不滿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很多市民都心中有氣。只是彭博是以財經主打的媒體,讀者預期評論和分析應該是客觀和講求數據的,文章質疑香港政府處理示威的手法,相信建制和非建制派都覺得不滿意,但文章由此推論出香港是否適合作為金融中心和海外僱員的工作地點,顯然就與現實有很大距離。從疫症爆發至今,香港無論匯市、銀行拆借、股市都沒有異樣,其穩定程度與作者大讚的新加坡並無異樣,可見其推論相當政治化,與金融經濟分析完全脫軌,結論的準確性也令人不敢恭維。

十二個指標選擇性討論

作者把個人政治觀點套落經濟分析,把處理反修例和處理疫情相提並論,明顯是偷換概念。處理社會運動是政治事件,防疫是衞生管理。當然,如果政府完全失效,政治混亂會令衞生管理受到拖累。然而,這種情況在香港還未發生,政府和官僚體制雖然運作不如平日暢順,但大致仍然正常。把超級市場物資短缺,變成失敗國家的說法顯然走得太遠。正如其他國家都有搶購口罩、物資,但有沒有人會用這個眼光或標準去量度,質疑日、韓、加拿大失敗呢?

有政情分析家認真一點在網上翻查資料,失敗國家的概念在維基百科有解釋,這個概念現在稱為脆弱國家,是和平基金會提出,參考指標有十二個,除了人權法治,管治合法性外,還包括難民安置,人口、公共服務等,這些指標都沒有在原文或很多衍生出來的文章討論過,這是否有點以偏概全呢?

在這些未有討論的指標中,有兩個相關又有趣的,就是精英階層的分裂和外部干預。精英階層的分裂本來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歧,譬如像西班牙政府和加泰羅尼亞政府,但在香港指的可能是其他力量。至於外部干預,包括外來資助以及干預性措施,如制裁或軍事入侵。這些干預又是否已經或即將出現呢?文章既然形容香港有失敗政府癥結,為何對這兩個現象避而不談呢?

外媒為何對港態度轉差

彭博這篇評論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把這篇文章和不少外媒早前大肆報道在社運中中槍少女,掩眼圖片滿天飛之餘,沒有人認真追查究竟主角為何出事,有人會覺得外媒有未審先判的傾向,這些質疑多說幾次,最後就變成了很真實的印象。分析家認為,過去外媒對香港以至特區政府,都採取疑中留情的態度,感覺是友善得多。現時出現這個變化,究竟源於甚麼理由和應如何應對,實在很值得特區政府審視和檢討。(吳順目)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拆破傳媒術」專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