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港人抑鬱症比率升至9.1% 梁卓偉:社會彌漫傳染病般精神健康疫症
2019-07-11 15:25
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今午公布,香港過去10年抑鬱症狀及自殺念頭的精神健康追蹤調查,調查亦包括最近的修訂《逃犯條例》風波。研究團隊指出,2011至2014年約有1.3%港人疑似有抑鬱症,2014年佔中升至5.3%,現時反修例風波則再升至9.1%。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對現時情況非常憂慮,認為社會正彌漫一種精神健康疫症,尤如傳染病,跟沙士、禽流感及豬流感等大型傳染病無異,社會需要思考良方妙藥處理。他又呼籲政府要聆聽年青人意見並付諸實行,但指自己已離開政府多年,不評論政府有甚麼處理方法。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愛 + 人:賽馬會和諧社會計劃」,研究本港2009年至今年7月10年間,香港社會的抑鬱症狀及自殺念頭作精神健康調查。
10年來團體做了8次大型訪問,每次均逾1200人。團隊發現,2011至2014年疑似有抑鬱症的人口約有1.3%,並以此為基線,之後上升至2014年佔中時期的5.3%,再升至2017年9月的6.1%,直到最近的反修例風波,比例達9.1%,較基線水平升6倍。
政府官員經常指要聆聽年青人聲音,但研究指出,疑似有抑鬱症的年齡群組中,50至59歲佔最多,佔該群組的12%人口,緊期後的是60歲或以上人士,亦達11.5%人口,7.8%的30至39歲則疑似有抑鬱症。研究又指出,男性、教育程度不高、收入較少、沒有穩定工作的一群較多可能有抑鬱症。
研究亦調查潛在自殺念頭的人口,由2011至2014年的1.1%,升至2014年佔中時的3.6%,再升至近月的4.6%。不過團隊表原,佔中時及近月的百分比相差仍然是統計學上的誤差範圍,難言現時情況比當年是更多或更少,但肯定較2011至2014年多出3倍。
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指出, 數字反映社會嚴重事故會出現精神健康的疫症,認為跟沙士、禽流感及豬流感等大型傳染病無分別,對情況感十分憂慮。他又指流行病學傳染病尚可用疫苗、特敏福醫治,又可透過數據推算高峰期及完結期,向社會派發定心丸,但是社會議題則沒有確切時間表,現時仍然經常出現衝突場面,無人能判斷運動是「谷底還是山頂」。
他稱,研究顯示不論政治立場、有否參與遊行的香港人,都受社會氛圍影響,呼籲政府聆聽年青人意見及付諸實行,作為青年發展委員會的他亦會表達同樣意見,社會亦不應忽略年長一族的情緒。
作為食衞局前副局長、特首辦前主任,他被問到有甚麼良方妙藥提供給政府,他指自己離開政府多年,今天會見傳媒是以老師、醫生及科學家身份,希望「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留待社會討論解決方法。
團隊自上月22日至今午12時,收到68宗有輕生念頭的個案,梁卓偉指團隊會跟進情況,並轉介至臨床心理學家跟進。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張頴宗補充,有三個指標反映是否患有抑鬱症,分別是有傷害自己的想法、不開心或壓力持續逾兩星期及影響工作及學業。他指,抑鬱症患者好像帶了一副黑色眼鏡,任何事物是他眼中都是灰暗,感到無助及絕望,容易有輕生的想法,提醒大家一旦出現相關情況便應求醫協助。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