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周記】從一支疫苗看移民台灣
2021-05-31 07:35
台灣去年一月舉行總統選舉,蔡英文大勝連任,加上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大打台灣牌,一度令蔡英文的人氣提高不少。不過,蔡英文以至台灣的運氣今年似乎開始逆轉,隨着中美緊張關係持續升級,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四月底就警告美方,打「台灣牌」十分危險,是「玩火」的行為,作為美國棋子的台灣,感受到壓力相應增加。
公布數字「校正回歸」夠創意
與此同時,原本是全球降雨量最多地區之一的台灣,今年發生不尋常事件,居然沒有颱風登陸,而且很少下雨,使台灣陷入五十六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的蓄水量不到百分之二十,有些水庫甚至低於百分之十。位於新竹縣的寶山第二水庫是價值千億美元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兩個主要水源之一,其水位呈有史以來最低水平,只有百分之七的蓄水量。禍不單行的是,台灣在五月十七日,再次出現大停電,是四天以來的第二次,令致蔡英文在社交媒體上向市民道歉。
屋漏逢夜雨,就在蔡英文為台灣忽然「無水無電」頭大如斗的時候,新冠疫情在當地再爆發。最近有多天新增確診個案三、四百宗!此前,中港台澳兩岸四地,香港抗疫的數字最差,但台灣的疫情經此一爆,馬上跌到包尾,台灣人口有二千三百多萬,是香港的三倍,等如香港每天有過百宗新增感染個案,變成疫情嚴重過香港。台灣此前自詡為「抗疫優等生」,想不到會突然失守。
台灣是次爆疫,無論是在數字公布和抗疫手法都惹人關注。最特別的是台灣除了新增確診數目之餘,多了一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校正回歸」數字。初時,人們以為這是某種原因漏報和未報的數字,奇又奇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天天都有,而且數目和每天的新增數字差不多,事後人們慢慢明白,這其實是台灣疫情總指揮陳時中的統計學上的創意,客觀效果是將每日的新增確診數目先打個三、四折。據台灣當局的解釋,「校正回歸」數字補回延遲了公布的數字。但妙就妙在台灣沒有像其他地區的慣常做法,把這些數字計入當天新增確診數目內。
試想一下,如果特區政府今天公布的新增染疫人數,過了幾天之後,突然公布一個幾天前的「追加人數」,但又不計入當天的新增確診數字,你猜香港市民和輿論反應如何?會接受嗎?
台灣除了疫情數字外,疫苗不足的應對也變成政治課題,蔡英文聲稱這是中國政府從中阻撓台灣直接向德國購買「復必泰」疫苗。大陸國台辦則多次表示台灣可以從中國進口疫苗,包括復星代工的復必泰疫苗。不過,負責台灣統籌購買疫苗的抗疫總指揮陳時中又說復必泰疫苗在大陸也沒有使用,當中肯定有問題。在急於求針下,台灣南投縣想直接向中國買疫苗,卻被陳時中禁止了。
台灣在國際上列為大中華地區。由德國研發的復必泰疫苗,大中華地區由中國的復星代工和代理,無論在商業抑或政治上,沒有理由會跳過復星,直接讓德國實驗室賣疫苗給台灣。中國表明可以供應相關疫苗給台灣,台灣不要之餘,卻說中國阻撓台灣買復必泰疫苗。講來講去,香港疫苗供應充足,甚至供過於求,香港人打疫苗可以抽獎。台灣因為當地政治限制,中國疫苗沒有進入台灣,美歐又沒有特別支援,令到疫苗供應甚為緊張,包括南投縣和台北市都紛紛提出要繞過台灣政府,自行向中國購買疫苗應急。
民進黨總統蔡英文上台之後,中美關係惡化,台府認為有美國撐腰。當地疫情現在大爆發,不願接受中國在疫苗的幫助,想依賴美國提供,但美國是爆疫大國,疫苗當然優先留給本國選民使用。上周,台灣向美國爭取供應疫苗,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儷英傑說,美國很支持台灣,但台灣是全球疫情最低的地方,毋須美國供應疫苗。儷英傑的說法雖然符合事實,但無疑於打了蔡英文一個巴掌。
買疫苗不能不涉及政治,在缺少疫苗下疫症傳播,只能靠限制社交距離應對,但隨着染疫人數增加,醫療系統快支撐不住,怨氣不斷累積。在未來的日子,恐怕台灣仍會遇到相同情況,例如由去年開始,全球出現晶片荒。全球第三大的晶片生產商台積電的產品大受歡迎,台積電被視為產業上的「護台神山」。不過,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近期已有聲音表示不能過度依賴台灣供應晶片,美國最近就要求台積電到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設廠,直接供應美國和其他國家所需,拜登政府在新公布的預算中,提出斥巨資扶助本國晶片生產,以擺脫對其他地區的依賴。在美國維護其本身利益的大前提之下,依附美國的台灣,其產業未來將會面對很大挑戰,畢竟,在美國眼中,台灣有對付中國的戰略價值,但利益還是利益,不能不以本國為優先考慮。
香港供應足免費有得揀
台灣面對着大陸,搞獨立的力度愈大,北京的壓制就愈用力,爭取生存空間就愈吃力,要付出的代價不菲。香港有些人對香港的政治環境不滿意,要移民離開香港,部分人因為經濟或其他原因選擇到台灣。移民是個人的選擇,應該獲得尊重,這是重要的決定,拍板前就要做足功課。香港經常被形容為福地,以打針為例,不但有充足供應,想打就可以免費打,而且不同疫苗自由選擇。如果現時人在台灣,就只能適應環境,不能投訴太多。若兩岸的緊張關係日後持續升級,台灣未來要面對各種問題和壓力只會有增無減,想移居台灣的香港人,先要認識清楚形勢,以免在香港連根拔起、去到台灣之後,才發覺實際情況不是自己原來所想的,再想回頭就未是那麼容易。
特約作者:陳約翰
港情周記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