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結構大獎2022特刊 頌先行工程項目 揚新型研究方案

2022-05-26 15:12

香港工程學會結構分部自2006年起,每年均會舉辦「卓越結構大獎」,以表揚香港結構工程師對建築業的貢獻。今年的評審工作適逄遇上疫情,評審委員會成員以網絡形式審閱參賽作品,而大獎得以順利完成。香港工程師學會結構分部主席謝偉強工程師和籌委會主席譚熹利工程師接受是次專訪,分享舉辦「卓越結構大獎」的心得和是次得獎作品的特色。

建築業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謝偉強表示:「結構工程師在香港建築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任何建築物基本上都離不開結構工程或結構工程師的工作,因此舉辦卓越結構獎為了表揚香港本地的結構工程師在建築業的貢獻,亦期望把行業的努力和心血作品推廣出去,讓大眾認識香港結構工程的優秀作品。」

香港工程學會結構分部自2006年起舉辦「卓越結構大獎」,今年已踏入第16屆,每年的參賽作品都是當時在香港或內地工程的代表性作品。謝偉強樂見「卓越結構大獎」在業界有高度認受性,指「很高興卓越結構大獎能獲得香港建築結構業界的重視,每年都有重點項目和代表項目參賽。每年結構分部均會在周年大會舉辦隆重的頒獎禮,亦會透過報章、網頁和影片分享得獎項目,而過往也會在大會結構工程分部邀請得獎者分享設計心得。」

評審標準客觀務實 程序未受疫情影響

「卓越結構大獎」為表揚香港結構工程師所帶領的項目達到獎項所設的標準和優異的表現,評選委員會設多角度的評選標準,例如設計美感、工程專業知識的運用,實用性、安全性、可行性和可持績發展等的元素作出評估。另外,參賽項目橫跨不同類別,如住宅工程、非住宅工程古蹟項目和基建項目,結構分部更接受本地和外地的項目參賽。除了工程項目外,大會更設有研究論文的評選。譚熹利指:「評選委員會的水平甚高,研究項目會由本地和外地的學者作計估,而建築工程項目則由香港技術部門的高級工程師給予意見。今年更邀請到大會的主席作為評選委員會的客席成員。」

得獎項目實至名歸 創新專業兼備

隨着建築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電腦模形、建築方法,結構分部和「卓越結構大獎」亦不斷進步。今年的6個大獎中有兩個大獎正是運用了新的組裝合成技術,而項目更是香港首個高樓層的大型建築項目,因此今年的參賽作品具備了領先性技術的含量。另外,譚熹利表示:「所有獲得大獎的項目,都是非常之優秀和設計出色的作品。就以獲獎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為例,在工程範疇而言是作出極為嚴謹的設計,在工程範疇而言是作出極為嚴謹的設計,運用了非常複雜的結構設計技術從而得以避開地下的30米大跨度鐵路線隧道。今年與往屆一樣亦都有外地的得獎項目,蘇洲灣文化中心與其他高層項目不同,是一個橫向大跨度而具美感的結構設計,在設計上亦需要透過精準的結構模型計算來克服一些可能出現的不良共振效應,因此每個得獎作品可謂實至名歸。」

建築界敬業樂業 疫情下默默作貢獻

近年疫情持續反覆,香港建築業受到很大的影響,大部分的工程項目因各種問題而拖延。謝偉強表示:「工程業界近年致力於克服疫情所帶來的困難,結構工程師以往需要到工地檢測,現時會採用網絡視像通訊形式進行檢測,工程會議亦會採用透過網絡形式舉行,從而讓工程減少受疫情的影響而順利完工。」誠然,是次「卓越結構大獎」的評審工作亦同樣受到疫情影響,他指:「過往的評審可以到現場參觀項目的完成品,以及邀請參賽者匯報簡介,但近年評審無法實地考察,而只能參閱參賽者所遞交的照片和詳細資料,期望日後疫情緩和而可以重新執行過往的評審程序。」

謝偉強認為:「香港工程界包括結構工程一直以來都是敬業樂業,為了香港的發展默默地作出貢獻,近年業界主動迎合內地發展和不同的科技發展,而結構工程分部於5月舉行研討會,分享電腦科技如何幫助到結構工程發展,而不只是大眾對建築工程的刻板形象,除了會運用混凝土等,更會運用現代科技,如機械、組裝合成建築法、電腦化的設計件和計算工作。」

譚熹利工程師總結:「在過往協助評審和擔任是次籌委會主席的過程中,留意到香港的工程師已做得很好,能夠在地少人多的地方做出非常繁複的結構工程,同時亦要克服多種現場環境限制,實屬不易。雖然在運輸物料和施工極為困難,地盤方面也有不少制肘的情況下,但每年香港結構工程師都有令人驚喜的項目,而得獎項目更是實至名歸,期望未來也有優秀的作品能獲獎,以表揚香港結構工程師的貢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