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嬋 - 跨地域學生支援|學友智庫

2024-11-27 12:59

梁麗嬋 - 跨地域學生支援|學友智庫
梁麗嬋 - 跨地域學生支援|學友智庫

近年越來越多同學往內地升學,需時適應新的學習及生活環境,內地求學不但有挑戰,更有機遇,為此,學友社邀請內地升學顧問及內地畢業港生,進行線上分享,為同學關心的問題作介紹。

另一方面,筆者本年度上學期獲邀在教大任教一門碩士課程:創新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由於任教語言是普通話,學員大多來自內地,當中半數住在深圳,約3成暫居於香港。他們大多弱於粵語溝通,英語溝通反較粵語強。他們修讀本科,最多的期望是將來成為一位具創意追求的教師、對現職教師教學工作有更多創意的發揮,以培育有創造力的學生。這些研究生,大多打算返回內地工作,只有少數有意留港。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提出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目標。10月份香港政府《施政報告》也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着意匯聚外來人才。不錯,有內地學員表示,來港讀碩士課程較往海外方便和便宜。他們基礎知識扎實,具有強烈吸取知識的動機與熱誠,具紀律性與責任感。然而,由於成長過程大多接受傳統教學,以考試為中心,較欠變通彈性。不過他們當中也不乏高度創意才華、能掌握兩文三語及勇於闖拼者。大浪淘沙,於此人才流動求變時代,估計部分將留港發展。

不過,無論這些研究生及內地港生日後往哪兒去,都將為國家及本港發展所需。因此,本港大學及支援機構須做好研究與體制改革準備。人才培育須全社會參與,讓各方支援及提供創新發展機會,好讓他們更多認識與了解國家與香港,更多接觸學校與社區,體驗各地多元文化。作為年輕人,態度決定未來,讓當中勇於創新、不懼時代挑戰的跨地域大學生,接受不同文化與體制的考驗。電郵:[email protected]


梁麗嬋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學友社社長及資深教育工作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11月26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林暉峻 - 靈活學習人文學科 凸顯存在價值|學友智庫

彭樂謙 - 人工智能助提升教學效能|學友智庫

梁國成 - 體育科終納入呈分試|學友智庫

吳善揮 - 實施教育行動研究 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學友智庫

曹春生 - 不是不努力 而是時代變化快|學友智庫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