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敏 - 踏上藝術與社會的接駁列車|視藝師語
2024-08-09 12:24
適逢放榜與畢業季,大概有意修讀藝術創意學科的我們都容易墜入一段自我懷疑與混亂的時間,例如是讀藝術如何與未來社會接駁,藝術如何營生,諸如此類的問題,讓人想到2012年藝術家石家豪的一份創作:《藝術家與錢》,當中羅列了藝術家有四大方向如何與資本主義社會接軌:
第一是與藝術無關的工作。
第二是毋須工作賺錢,有家庭或伴侶支持。
第三與藝術有關的工作,不論是藝術創作或是藝術史及理論,在藝術教育類中可以在藝術學院、大專、中小學、兒童書、其他機構或私人教學獲得收入。而在非藝術教育類,則是藝術策劃∕管理∕行政,藝術研究∕採訪∕寫作∕評論,展覽或藝術活動製作,藝術家助手。
第四類則是跟藝術創作有關的收入及資助,在出售作品中,有出售原作、委約創作、限量版作品、量產物品、出版等,而參加各類資助方面,則有政府∕公立資助,基金會∕企業,商業∕私人贊助,藝術館∕機構的計劃酬金∕藝術家創作費,商業畫廊支持。
在四大簡易歸類後,時光流動至2024年的今天做藝術創作的出路也產生不同的變化,由藝術創業、藝術投資、藝術斜槓族等等的新路線,都成了不同藝術工作者的選擇。面對社會生存的方式,選擇保守還是進取的路線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順境與逆境也是完美主義者離開象牙塔以後必然會經過的路途,而自由自主地實踐藝術創作的理想往往是成為藝術創作囚徒所渴望的願景。即使任何一個路線,關鍵也在於:人終究需要為自己生命不同的選擇負上全盤責任,包括選擇藝術創作以後的種種發生。在踏出自己建構的世界後,勞動與工作、對外開放與溝通、適應社會與變化,是有必要出現的載體,而創作的靈感只要持續更新與滋養,也許能安然乘搭藝術與社會的接駁列車,而不致於忘記初心。
張紫敏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視覺藝術科教師、香港藝術家。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8月9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