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灣區|珠江西岸 400、500年間的滄海桑田與建設改造

2024-08-08 14:00

滄海桑田,在大家的認知中,應該最少需要千年變幻吧。然而,在珠江西岸的佛山、順德、江門、中山、珠海等市,這個巨變僅僅只在400、500年間。而由淺海變濕地、濕地變沙田的過程,其實我們的爺爺輩、父輩大都經歷過。

珠江西岸的入海口之一(崖門水道)
珠江西岸的入海口之一(崖門水道)

史前的西、北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以獅子洋為界,東部是東江水系沖積的東江三角洲,比較平坦。西部是由北江、西江合力沖積的三角洲,面積要大過東部,但山巒起伏比較多。1.2萬年至8千年前的時候,海面的上升,西、北江三角洲的低窪地區遭受海侵,除了一些丘陵,其他大都成了一片汪洋。

5,000年前的珠江西岸(中山、珠海地區,攝於中山博物館)
5,000年前的珠江西岸(中山、珠海地區,攝於中山博物館)

原始沼澤難耕種

珠江三角洲的古海灣,分布着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在珠江西岸最大的兩個水系是西江和北江。兩江以三水為頂,向南放射分流。分流的江水穿越古島之間的台地,緩慢沉積成為沼澤。這些沼澤古人也嘗試耕種,然而,這種原始耕種環境惡劣,遇到海潮,常常「波濤溢岸,淹沒人舍,蕩失苗稼,沉溺舟船」。

珠海淇澳島紅樹林
珠海淇澳島紅樹林

築堤圍堰形成淺灘

到了宋代,大量移民南遷,在這些台地、沼澤上人為的修建堤圍,束水歸槽。讓西江、北江的夾雜的泥沙和腐殖物質加速在區域內沉積,也讓各個入海口向前延升形成新的淺灘、沙灘,完成淺海向陸地化的初步轉變。

人為改造的西江大堤(三水段)
人為改造的西江大堤(三水段)
西江大堤(澎湃新聞圖片)
西江大堤(澎湃新聞圖片)

宋明間的大開發

過去滄海桑田的轉換還有科學的分類:魚游是海、鶴立是沙、種草後叫下則、種草5、6年後可蒔(種植)田的叫做中則,可以用牛耕了就可以拍圍成田了。人為極大的加速自然界的變化,在珠江西岸尤為重要,最終形成了今日珠江西岸的陸地。

中山的圍田
中山的圍田

桑園圍建水利

北宋徽宗崇甯、大觀年間(1102—1110年),洪水頻發,廣南路安撫使張朝棟牽頭治理,開始了桑園圍的建設。此後築圍造田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在最高峰的明清時期,各個地區開始聯手規劃,聯手建設,取得了改造自然的巨大成績。

鶴山地區的桑園圍
鶴山地區的桑園圍
桑園圍(百度圖片)
桑園圍(百度圖片)

文:鴻文館文化工作室、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圖片:星島圖片庫
本文由鴻文館文化工作室供稿,小白楊出版社策劃。

相關文章: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